《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图片新闻“新三科”来了,艺术素养如何落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跃上新台阶大足科技馆开展科妙启智·暑期科学课
第11版:科技服务·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图片新闻
“新三科”来了,艺术素养如何落地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跃上新台阶
大足科技馆开展科妙启智·暑期科学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剧、影视、舞蹈加入“新课标”
“新三科”来了,艺术素养如何落地

靳晓燕

  日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公布,此次新课标在艺术课程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艺术课程由原来两科变为五科,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形成中小学艺术课程科目,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强调纳入中小学教育各个学段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次艺术课标改革中“新三科”开设的价值意义何在?在教学过程中,又如何使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推动我国美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增科扩容

  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 立德树人

  此次新课标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从传统的音乐美术两科到今天的五科,如何看待此次艺术增科扩容?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艺术组组长胡智锋表示,新三科的设立,从国家发展需求来看,是一个重大的新举措;从教育本身的发展来看,是一个重要的新突破;从教育的使命来说,新三科的设立对于五育并举,特别是美育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有知识水平,还要有综合素质,“新三科”对于人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从‘小三门’到‘新三科’,包含了对于艺术新观念的认知,也包括艺术审美新的自觉性的开启。”教育部高中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周星表示,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新出现的,符合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对于艺术审美需要的新认识。当新三科聚合的时候,更多的艺术内容就亮相了,这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全面性的、多样性的课程,根据不同人的特质而给予多样化需求满足,涉及技巧或者艺术感知的全面性、审美的可能性。

  激发学生艺术潜能

  以能力、素养为本位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在课程学习中,如何具体实施呈现?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兼戏剧组负责人麻文琦表示,戏曲的内容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优秀的美学价值。所以,戏剧课程内容当中必然要体现戏曲的分量,新课标因此将其内容单列呈现出来。为落实好以素养为本位的戏剧(含戏曲)课程,从学习内容上看,采取四种艺术实践活动,分别为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以便更好促进学生艺术体验。

  怎样把这些融入艺术课程实践过程当中,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学才是老师当下应该关注的要点。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朱敬东表示,过去老师更多关注教学内容,但是现在更要厘清为什么学,这个转变其实是以知识、技能为本位的教育转向了以能力、素养为本位的教育。

  创意实践

  参加创作、表演、展示、制作

  “创意实践”“创造美的能力”“创新思维”也是新课标提及的,如何看待由此引发的育人理念、育人方式的改革?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吕艺生表示,培养创新意识是育人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的“创意实践”,是指向了“创新意识”培养的。《关于全面提高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操教育、是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此文件和课标相辅相成,课标是文件的落实。做好创意实践,必须摆脱单纯模仿的教育模式。

  “让学生参与演出、参与编创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只有真正参与了编创和演出,才能够体会到戏剧本身的魅力。”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傅谨说。戏剧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人学会以他人的视角去生活、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一个虚拟的环境里体会怎么样去处理人的关系,这是对提升素质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样的戏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具有理解力,可以提升共情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