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逐梦纸媒烟云过眼不复念树莓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飞天逐梦
纸媒
烟云过眼不复念
树莓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文学

飞天逐梦

李钊

  获得“中国好书”“文津奖”双料大奖的《月背征途》(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1月)是一部中国探月国家队记录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全部过程,以及操控月球车幕后故事的航天科普佳作。

  从“嫦娥一号”踏梦而行到“嫦娥四号”月背漫步,再到“嫦娥五号”揽月而归,探月工程往月球深处踏出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无数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是航天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虹湾地区后,中国航天人果断将“嫦娥四号”的目标定为月背登陆,将落脚点确定在冯·卡门撞击坑,并设置两个着陆区。国外媒体并不看好这一选择,认为“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此成功降落的概率只有50%。做出选择、坚定选择,是基于开拓的勇气和对实力的自信;“鹊桥”中继星是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是月背着陆的关键一环。“鹊桥”成功入轨后,飞控中心每一次控制都精益求精、“克克计较”,不仅经过连续4天在轨指向测试,成功将指向偏差控制在0.1°左右,确保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和地球紧紧相连,还克服了光芒的不利影响,让“鹊桥”的在轨寿命由设计寿命3年提升至15年,增加了更多探索太空的实践和机会;“两器互拍”是“嫦娥四号”任务宣布圆满完成的重要任务目标,先期的路径策略,赶往拍点途中的随机应变,互拍时的角度、构图、光圈、快门等调整,“嫦娥四号”“两器互拍”的成功,背后是航天科技工作者拼搏和奋斗精神的充分展示,在中国航天史写下“人类首次”。

  中国飞向月空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嫦娥四号”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过程,虽然一波三折,但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跟“鹊桥”中继星一起发射升空的包括两颗微卫星,其中一颗“龙江一号”点火结束后突然消失,而另一颗“龙江二号”进入轨道后,也突然出现姿态失稳的情况,经过近3小时的紧急抢救,准确发送500多条指令,最终让“龙江二号”转危为安;“嫦娥四号”的奔月之旅完美开局后,燃料出现意外泄漏让探测器存在撞月的风险,可故障通报后不到2小时,轨道专家组在原有的联合优化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拿出初步的应急轨道重构方案,经过反复推敲、优化改进、分析严重,一套精确成熟的轨道重构设计方案,让“嫦娥四号”实现精准落月的预定目标;“玉兔一号”在月球上行驶114.8米后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是月球车驾驶员的一块心结,当“玉兔二号”距离114.8米只剩0.3米时,正准备进入“休眠”姿态,面对就此“休眠”还是坚持突破的选择,他们抓住契机,做好充足准备后,让“玉兔二号”顺利移动5.5米,刷新了历史纪录。而当因时间紧迫而着急赶路时,也不忘了让“玉兔二号”回望走过的路径。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