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涛在第五届i-VISTA智能网联汽车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讲话。受访者供图 |
无人驾驶汽车安全便捷地穿梭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陪伴人类出行的智能助理;可以与互联网相连,具备语音、人脸识别等多模交互;具有情感和智慧,像《变形金刚》中的“汽车人”……这是若干年后的场景,也是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汽研院)副总经理陈涛的梦想。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批又一批躬身入局的科技工作者,而陈涛就是其中贡献突出的一位。他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知名专家,深耕汽车技术研发领域十多年,在自动驾驶关键技术、虚拟仿真、测试评价技术研发等方面成果丰硕,致力于让汽车强国梦照进现实。
1985年,陈涛出生于重庆渝北区。在重庆一中读完高中后,怀着对汽车的浓厚兴趣,2003年考入了清华大学汽车系车辆工程专业。
“高中毕业时,报考车辆工程专业还只是因为自己感兴趣。等上了大学,才真正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清华大学有个理念,青年要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就是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产业方向做事。那个时候,我国汽车工业虽然蓬勃发展,但还没有太多核心技术,所以我决心以后要通过技术创新,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贡献力量。”陈涛回忆道。
2012年博士毕业后,他回到重庆,应聘到中国汽研院工作,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的拓荒者之一。
“那时候还没有智能网联概念,只有智能汽车,谈起智能汽车更多的是指ADAS等辅助驾驶部分,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还没有。当时国内国外差距不大,智能汽车测试评价几乎没有标准。”陈涛介绍。
国外标准虽然不多,但研究项目却不少。2015年,陈涛和团队成员系统地调研了国外智能汽车研究项目,涉及大型研究项目20多个,每个项目资料至少10份,一份资料几百页。于是,陈涛的办公室成了部门里每天灯火通明的地方。那段时间,流过多少汗、熬过多少夜,也许只有陈涛自己知道。
“几乎所有项目资料我都看过,过程很难,但我从未想过放弃。”陈涛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陈涛团队对智能汽车策略评价的整体水平和发展趋势有了清楚的认知,通过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规范和体系,为今后制定智能汽车测试评价标准奠定了基础。
2016年,随着智能网联概念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竞争十分激烈。这让时任中国汽研院智能汽车测试评价中心副主任的陈涛倍感压力。
如何掌握行业先机,是陈涛经常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抓紧时间搞研发,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认可我们。”
2016年11月,牵头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试验示范区i-VISTA,成为国内外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2018年11月,牵头成立i-VISTA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扩大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在国际行业中的影响力;2018年5月,牵头发布我国首个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评价体系和规程,得到行业及国内外整车企业一致认同……近年来,陈涛带领着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尝试和创新,成绩斐然。
一路走来,他始终以“不进则退”的紧迫感,逼着自己不断往前多走一步。在他看来,如果不能主动站上这个浪尖,就只能被潮流裹挟,被时代所淹没。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不仅要专注在汽车智能技术的研发,更要为产业的长足发展助力。今后,我将尽己所能,抢先机赢主动,努力带领团队成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领跑者,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陈涛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