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花丽:“风电人”永远在路上邹懿:给天然药物的合成找一个更温暖的微生物“家”胡晓松:坚持创新  突破动力电池技术难关黄桃翠:探寻油菜花地里的科技密码王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致力于攻克消化系统肿瘤付晓君:致力为中国制造安上智慧“大脑”编者按
第08版: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 重庆市青年科学家专题报告会
上一版 下一版  
韩花丽:“风电人”永远在路上
邹懿:给天然药物的合成找一个更温暖的微生物“家”
胡晓松:坚持创新 突破动力电池技术难关
黄桃翠:探寻油菜花地里的科技密码
王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致力于攻克消化系统肿瘤
付晓君:致力为中国制造安上智慧“大脑”
编者按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6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桃翠:探寻油菜花地里的科技密码

  人物简介

  黄桃翠,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油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特高含油油菜品种培育,“庆油8号”51.54%的含油率创造了全国最高水平。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农业部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从裙衫飘逸到一袭素衣,从华丽都市到乡村基层,黄桃翠将13年的时光交付于脚下的那片土地,探寻为油菜赋能的科技密码。

  2009年,她走进农科院,由于初来乍到,对油菜育种科研方向的认知还是“雾里看花”。面对实验基地只有10多亩地、一颗种子都没有的艰苦条件,咬定青山、埋头苦干是她唯一的出路。

  为了廓清迷雾,她常常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她说,她要拼尽全力去榨干油菜的每一滴油。

  最初,她不仅要想方设法收集全国各地不同性状的种质资源,还要一年四季待在枯燥的实验室育种,更要迎“三伏”顶“三九”到田间地头开展研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才能形成精准的数据网。

  实验迎来最艰难的制种阶段,需要大规模发动农户参与,于是她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在乡亲们的潜意识里,油菜制种做起来“很复杂”“很麻烦”“没搞头”,两天之内,她吃了十几回“闭门羹”。她再次上门给乡亲们看实物、摆数字、算总账,几名乡亲终于同意先跟着她试试看。

  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农户开始争着学习油菜制种技术,六年的时间里,制种面积从100多亩发展到8000多亩。

  实验的过程不仅仅是数据的积累,更是关键节点的艰苦攻坚。

  2013年11月,实验油菜品种要做大面积试点,必须去贵州铜仁观测苗情。作为重庆油菜创新团队带头人,她深知一旦停滞,育种时间将被拖延一年。同年的隆冬时节,她挺着几个月大的孕肚,手里握着一张站票,颤巍巍地在黑夜中熬过了漫长的9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特高含油“庆油系列”油菜品种最终成功问世,“庆油3号”含油率49.96%,创造了我国冬油菜区含油率的最高纪录;“庆油8号”含油率高达51.54%,实现了从“三碗菜籽一碗油”到“两碗菜籽一碗油”的跨越。

  她除了推进重庆特高含油率油菜育种从跟跑到领跑全国的跨越,还主持培育了粉红、中国红在内的10种不同花色的油菜品种,并进行示范推广,观光和油用兼行,创造了巨大的旅游、经济和社会价值。

  (本报记者 魏星)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