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花丽:“风电人”永远在路上邹懿:给天然药物的合成找一个更温暖的微生物“家”胡晓松:坚持创新  突破动力电池技术难关黄桃翠:探寻油菜花地里的科技密码王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致力于攻克消化系统肿瘤付晓君:致力为中国制造安上智慧“大脑”编者按
第08版: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 重庆市青年科学家专题报告会
上一版 下一版  
韩花丽:“风电人”永远在路上
邹懿:给天然药物的合成找一个更温暖的微生物“家”
胡晓松:坚持创新 突破动力电池技术难关
黄桃翠:探寻油菜花地里的科技密码
王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致力于攻克消化系统肿瘤
付晓君:致力为中国制造安上智慧“大脑”
编者按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6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晓松:坚持创新 突破动力电池技术难关

  人物简介

  胡晓松,重庆大学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教授,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控制与优化基础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特别是重庆本土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突破作出积极贡献。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谈到新能源汽车,必然离不开动力系统——电池,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汽车的续航里程以及加速性能。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目前的传感技术难以直接测量电池内部关键微观的物理量,所以如何建立直观、准确的电池估计模型,一直是国际上电池管理系统开发的重要挑战。

  在重庆,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他和团队提出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型有用性概念及基于此概念的状态估计、健康预测与最优充电算法,精确计算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为我国特别是重庆本土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就是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晓松。

  1983年,胡晓松出生于重庆市,他从小学习成绩就非常优秀,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国外攻读博士后时,一直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控制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2016年,学有所成的胡晓松毅然婉拒了国外企业发出的高薪邀请,进入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任职,选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管理和动力传动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了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他和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科学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内外重要学术奖励。

  “车用动力电池多尺度建模、估计与最优充电控制理论与方法”获得2020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荷电状态估计”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19研究前沿报告》里学术影响力位列全球第二……近年来,胡晓松和团队在锂离子动力电池/超级电容系统管理、机电复合动力总成优化设计与控制、节能驾驶等方面作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贡献。在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产学研项目支持下,团队与长安汽车、中国汽研、小康工业、华为公司、宁德新能源、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开展了多年的技术攻关,其中多项技术得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报记者 樊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