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花丽:“风电人”永远在路上邹懿:给天然药物的合成找一个更温暖的微生物“家”胡晓松:坚持创新  突破动力电池技术难关黄桃翠:探寻油菜花地里的科技密码王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致力于攻克消化系统肿瘤付晓君:致力为中国制造安上智慧“大脑”编者按
第08版: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 重庆市青年科学家专题报告会
上一版 下一版  
韩花丽:“风电人”永远在路上
邹懿:给天然药物的合成找一个更温暖的微生物“家”
胡晓松:坚持创新 突破动力电池技术难关
黄桃翠:探寻油菜花地里的科技密码
王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致力于攻克消化系统肿瘤
付晓君:致力为中国制造安上智慧“大脑”
编者按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6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花丽:“风电人”永远在路上

  人物简介

  韩花丽,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能源系统集成中心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风电机组设计,牵头开发的产品引领国际长叶片风电机组发展方向。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以风蓄能,御风而行,将风转化为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输送能量,点亮了我们的美好生活……他们就是被称为“捕风者”的风电人,戴着眼镜、扎着马尾的韩花丽就是其中一员,截至今年,韩花丽与“风”“结缘”已经快20年了。

  在这20年里,韩花丽对发电风车从一无所知,到带领团队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可以说是步步艰难。当时国内只有个别企业在做小风机,而国外已经能进行MW级风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韩花丽研究生毕业时,海装风电刚刚进入风电设备开发,怎样才能赶上风能利用的时代列车?

  为了学到先进的风电技术,韩花丽所在公司从国外的行业领军企业买来软件和风机,为了“吃透”软件技术,韩花丽花了整整四个月翻译理论手册和用户指南,遇到不懂的内容,通宵达旦查阅文献已成家常便饭。从国内资料看到国外文献,从一本理论手册,看到几百篇参考资料,渐渐地,那片未知的风电领域向她展露出轮廓,韩花丽终于有底气、有信心与外方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但在沟通中,一遇到关键技术,对方就闭口不谈。

  然而,当时技术人员连风机从风中吸收了多少能量都不会计算,谈何设计?为此,韩花丽牵头组建了仿真分析团队,花了近两年时间,具备初步的仿真水平。但结果对不对,与风场运行状态是否相符,还是未知数。任何不确定性,都有可能导致上百吨的结构物从百米高空中坠落,这将是灾难事件,设计的准确度至关重要。四年后,团队才能够将测试数据进行仿真验证,才能拍着胸脯说:我仿真的结果没有问题。

  从此,海装风电走上了完全自主研发的道路,在国内率先推出风轮直径102米、111米、120米的陆上2MW机组,持续引领了国际风电机组的发展方向——长叶片、大风轮。

  除了技术攻关外,技术人员还需要深入现场。2008年,重庆启动第一个风电场建设,要在武隆的6.6平方公里区域安装55台风电机组。为了勘查现场,韩花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穿梭在比人都高的灌木丛中,逢山开路、披荆斩棘。虽然经历艰辛,但结束了重庆无风力发电的历史,小小的风场满足了10万家庭用电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5万吨,为重庆能源结构转型插上了绿色的翅膀。

  (本报记者 沈静)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