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家里还没有一把雨伞,遇到雨雪天,我有时会披着蓑衣或戴斗笠去上学。斗笠,形状与草帽差不多,就是直径大些,是用箬竹叶和毛竹篾编成的,戴在头上很重,久了头都发疼,风大了戴不住,雨大了也遮不了雨。而能够遮雨的黄布油伞只有极少数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才用,普通人家都舍不得买。学校距离我的家虽然只有两里多地,一条渠梗直通学校,每次雨雪天,大多数小伙伴都是披着塑料布遮风避雨,常常被弄得一身泥水,那时的我,是多想拥有一把属于我自己的黄布油伞啊!
夏秋季节,父亲去集市上卖了一些粮食,终于买了一把黄布油伞。伞是黄色,大块头,和我的个子差不多高。伞面上刷了一层桐油,伞骨、伞杆皆为竹制,粗壮而结实。我激动得抱着新雨伞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崭新的黄布油伞,伞面是厚实的黄油布,布是用桐籽油油的,金黄黄的,散发着浓浓的桐油味,伞顶端处还有一个小圆形的紫红色的油布与伞面相连,伞把是一根比擀面杖细点的竹竿。黄布油伞有四五斤,伞太重,我个子瘦小、力气小,怎么都撑不开,父亲便手把手地教我。他把伞尖顶在墙上,身子前倾,一手抓着伞把,一手把套在伞柄上的撑杆使劲往上一推,伞砰然张开。在灿烂温暖的阳光里,黄布油伞就像一朵盛开的硕大葵花。在父亲示范下,我使出吃奶的劲撑开黄布油伞,简直像个小屋子,很大,特漂亮。
自从家里有了那把黄布油伞,我就希望老天能经常下雨。在雨天,我会把黄布油伞高高举在头顶上,在同学中到处炫耀。记得1980年初秋,第一场秋雨,吃过早饭,我把黄油伞打开,兴奋地去上学。走在渠梗上,突然刮起大风来,黄布油伞瞬间脱离我的掌控,在泥泞的路面上翻滚几下,跌落到几米深的水沟里。正当我不知所措,急得要哭时,索老师正好到了我旁边,帮我把雨伞从水沟里捞上来,并示范着告诉我:“伞面不能迎风,打低点,让伞沿往下斜,这样就不容易被风刮翻了。”
黄布油伞虽然笨重,但伞面大,非常实用,在雨天,如果遇到没带雨具的同学,我就让他们钻到我的伞下一起走。
在村子里,谁家小伙娶媳妇时,伴娘都会为新娘打着黄布油伞,那个时候不懂,总会问着大人说:又没有下雨,为何要给新娘子打雨伞啊!长大后才知道,新娘子出嫁,都要抱鸡打伞。伞,传说是鲁班的夫人云氏发明的,她把竹子劈成细条,蒙上兽皮,做成如八角亭式的雨具,“张开如盖,收起如棍”。后人见了竞相模仿,便流传下来。造纸术发明前都用丝绸绷制。宋朝以后才有了皮纸伞、油纸伞。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大发展,笨拙厚实的黄布油伞早已退出了人们生活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小巧且工艺精美的花式折叠伞,收放自如,携带也更方便,既能挡风雨,又能遮阳光,又可以灵活自由伸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