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见证教育公平青少年阅读缺失 板子该打在谁身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是土壤环境
第11版:科技服务·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见证教育公平
青少年阅读缺失 板子该打在谁身上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是土壤环境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8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是土壤环境

唐映红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提出从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四个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基础教育长期过于倚重学生的认知和学业发展,忽略青少年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对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在他们本应发展情绪、人格和社会性的关键时期,却为准备升学考试付出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在情绪、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上存在严重缺陷。

  《通知》所提到的大学设必修课、开展普查测评、设立预警网络、增配专职教师、加强家校合作等举措,都凸显了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不应该只聚焦“问题”,更要关注如何避免“问题”。心理健康管理应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学生情绪健康、人格健全、社会适应和发展良好,那么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第二是学生心理保健,预防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就是《通知》所着重的“源头管理”;第三个层面才是心理问题的甄别、干预。

  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仰赖于学生的养育、教育环境。当一颗种子被种在合适的土壤里,成长在合适的环境中,它自然而然能茁壮成长。一个学生,如果他被养育、教育的家庭土壤和学校环境是适宜的,那么他自然能身心健康地茁壮成长。

  对此,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和学业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的情绪、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不仅优化学科课程,也有必要增加情绪与社会学习的课程。家校合作方面应更加深入细致,探索和建立家校协同教育机制,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