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教育、文化飞速发展,阅读本来是伴随着孩子成长、陪伴着成人生活的事,就像我们的家常便饭一样,成为一种惯常的生活方式。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阅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一个民族未来的文明程度和思想厚度。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7%,比2011年有所下降,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也较2011年有所降低。许多年轻的“上班族”表示,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看书;而很多受访的青少年坦言,辅导班太多、课业负担重、没时间是阅读量下降的主因。
孩子不读书、不读经典的板子不能简单地打在孩子身上,创作者和出版商如何推出更好的图书、全社会如何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家长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的阅读习惯、学校如何指导孩子更有效的阅读方法,才是推动阅读习惯回归的根本。
第一,要给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精神食粮。让青少年好好读书,必须要读好书,如公共阅读可见的管理,好书新书的推荐,公共读书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和出版部门,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态度,多出快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
第二,要浓化全社会的读书氛围。读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爱好,更是一种公共诉求,是全社会共同的需要。政府可以通过多建图书馆、多举办读书比赛,多开展社区读书活动,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会评选等,让读书氛围浓厚起来,从而使青少年耳濡目染,氤氲在浓浓的书香中。通过有厚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阅读,培养出有教养的人。
第三,要营造亲子共读的家庭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通过自身的楷模,给孩子作出积极读书榜样,比如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书,将书当作奖品奖给孩子,多带孩子到图书馆体验书山的伟大;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减少孩子成绩压力,让孩子有从容的读书心情、舒心的读书环境,以及不知倦怠的读书动力,将读书当作一种赏心悦目、美妙优哉、充满恬淡、无比乐呵的情趣,一种无意而为之的精神追求。
第四, 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教出爱读书的学生。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不应完全陷入考什么教什么的困窘,教师应该有方法地去指导如何读,加强作文教学的力度,要使青少年有读书的时间,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教育就要让青少年好好读书,这是对学校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