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灯塔水母。 |
 |
管水母。 |
 |
桃花水母。 |
水族馆中,水母馆总是围满了游客,各式各样的水母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下面我们一起去认识几种水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可实现形态转化
灯塔水母直径约4~5毫米,身体呈透明钟形,能够看见红色的消化系统,状如灯塔,因而得名。它主要以微生物为食,多生活在热带海域。
有人说灯塔水母可以“返老还童”,这是真的吗?灯塔水母属于动物界刺胞动物门,多数刺胞动物都包括两个基本的形态阶段:无性生殖的水螅形阶段和有性生殖的水母形阶段,两阶段交替出现,在学术上,称这种现象为世代交替。对于低等生物而言,这是一种细胞分化的能力,不仅是灯塔水母,所有种类的水母都具备这种能力。
曾有从事灯塔水母研究的科学家观察了约4000只灯塔水母,进行了转化诱导实验,发现灯塔水母在环境急剧变化时,如经历饥饿、水温改变、盐度降低或机械损伤时,灯塔水母可以由水母型阶段“逆转”到水螅型阶段,但其实这样的实验结果是有条件的“人为性”转化,因此并不具备代表性。而且转化过程随水母型发育的程度不同有所差异,很多实验条件在现实中不一定存在,光靠这个实验结果事实上不能推断灯塔水母具备“逆生长”的能力。因此,实验只能反映出灯塔水母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不能直接断定灯塔水母可以“返老还童”。
仅在淡水中生活
今年7月,海南省五指山市居民在当地农村的一口水井内,发现了大量桃花水母。桃花水母直径约15~25毫米,是仅有的一种在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已记录的有11种,除索氏桃花水母和日本的伊势桃花水母两种外,其余9种在我国均有分布,是世界级濒危物种。
桃花水母生活在清洁的江河、湖泊中。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立即射出刺丝,刺中猎物后,顷刻将其麻痹,以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内。每到暮春,桃花怒放时,它们就相继出现。桃花水母有粉红色的生殖腺,透明的伞顶,在水中浮沉,犹如落水桃花,因此,中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但又明确指出,桃花鱼“非鱼也”,因其水生,故名之曰鱼;又因其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
桃花水母是一种原始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最早诞生于约5.5亿年前,研究专家认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其地位丝毫不逊于大熊猫。桃花水母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记录着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其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和了解物种的遗传、进化提供了条件。
海洋里的巨型“彩带”
此前,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长达45米的管水母,它是一种半透明的、线条状的生物,其生存状态类似珊瑚,是由许多更小的游动孢子组成。这种游动孢子是形成管水母这个复杂生物体的小成员,不过游动孢子的本质也是多细胞生物。
所有的游动孢子都起源于一个最初的受精卵,后续会通过约1000次的克隆产生更多的游动孢子,最终形成更复杂的管水母。因此,这些游动孢子的基因是完全一样的。单独来看,这些游动孢子和其他动物一样具备自我生存结构,不过它们并没有选择独立生存,而是与其他游动孢子紧密连接,成为了群居动物。
尽管和珊瑚等群居生物有着如此多的相似性,管水母仍然与它们有着重要区别。第一,管水母的游动孢子会特异性地具备一种功能,不同的游动孢子会被赋予不同的特性,当它们获得一种功能后,将失去执行其他功能的能力。比如,有一些游动孢子会演变成泳钟(形成管水母的游动孢子中,与水母型构造相近的游动孢子),它们能规则地排列在管水母顶端,靠肌肉节律收缩推动管水母进行移动,但这些游动孢子只能执行这单一功能。而具备捕食功能的游动孢子则会有细长的触手,负责捕捉食物并送进管水母体内交由另一类虹吸管个体进行营养摄取,后面两种游动孢子就只有这两种功能,不能提供游动能力。
管水母另外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方就是,这些特殊的游动孢子会有固定的排列方式,并且在同一种属中都是一样的,但是物种间却可能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游动孢子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生命体,也就是管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