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亿册书夜过太安疑惑禾下乘凉能几人绳索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百千万亿册书
夜过太安
疑惑
禾下乘凉能几人
绳索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5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禾下乘凉能几人
——我眼中的袁隆平
郑心玉

  小的时候爱听袁隆平的传奇故事。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谈不上生死时速,但平淡质朴中也有隐隐雷鸣。外婆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她总是跟我讲述上世纪60年代闹大饥荒的情形。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粮食安全到了最急迫的时候,袁隆平率队前行,只留下一个“顶戴笠子日卓午”的落落背影。一生只做一件事,禾下乘凉能几人?袁隆平用毕生精力创造了一个世界可望而不可即的奇迹——超级杂交水稻。

  不懈努力遇上惊人才华,杂交水稻横空出世。据不完全统计,半数土地种杂交水稻,十几亿人从中获益。奇迹的背后是怎样的力量催人前进?成功有没有秘诀可资借鉴?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这个科学奇迹,我觉得大道至简,无非就是“知识+汗水+灵感+坚持”。

  袁隆平用科学造福全人类,用创造新品种实现民族不饥馁。中国人不再饿肚子并能吃饱饭,而且饭碗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在育种企业强敌环伺中,中国的粮食安全已经不是吃饭问题,而是饭碗在谁手中。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育种专家,让全世界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中国人的种子事业,在中国人自己手中,这是粮食的万里长城,也是颠扑不破的世界公义。免除饥荒之后,他向着更伟大的方向努力。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辈的幸福应该感激袁隆平为代表的前辈科学家。虽然禾下乘凉能几人,但有几人已经让中国站在了世界民族之林。冰心在散文诗《成功的花》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们既要乐享前辈科学家留下的科学成果,又要继承他们的科学精神。在袁隆平这里就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解决国计民生,献身科学事业,才是一个科学家最永恒的精神。

  我们永远忘不了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省长沙市与世长辞,享年91岁。国失栋梁,民失神农,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身陨神在。共和国不会忘记科学英雄,中华民族不会忘记无双国士,每个中国人也不会忘记民族脊梁。只有参与粮食生产全过程的袁隆平,那句朴实的话历历犹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粮食不仅可耻,更是犯罪”。

  禾下乘凉能几人。一个老者的乘凉梦,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科学家的稻粱谋,端起了一个民族的饭碗。如今脊梁犹在,饭碗就在我们每个人手中。珍惜粮食,反对铺张,节约粮食,维系粮食安全。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微薄行动,缅怀这个用科学造福中国的老人,用科学精神滋养后人的长者!你我皆是禾下乘凉人。

  (作者系重庆两江巴蜀中学初一学生 指导教师:李庆华)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