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铠甲残片。 |
 |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家书残片。本版图片由新华社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
近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1年中国新发现终评会投票选出了“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除了本报近期连续刊登的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等6大田野考古项目以外,还包括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和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余下这4个考古项目的风采。
炽热的阳光炙烤着人迹罕至的荒漠,偶有轻风掠过,便卷起沙尘如瀑。身披牛皮铠甲的士兵爬上高高的土堆,目光炽热地望向大唐的方向。1000多年前,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处或常常上演着唐朝戍边将士们思念家乡的场景。
此处名为沙堆烽
在唐代,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的名字就叫沙堆烽。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简称沙堆烽)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的荒漠无人区。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考古发掘累计面积23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木栅栏、水塘等遗址12处,出土文书等各类文物1400多件。
沙堆烽的房屋土坯夹杂着芦苇草和胡杨木,房屋内有凉炕、灶、柱洞,可能是当时的营房。而水塘等遗迹,则代表着唐代戍边将士、牲畜的饮水水源。
除了大量的纸、木、纺织品,这里还出土了麦、粟、黍、枣核、桃核、杏核等大量农作物标本。但鱼骨、渔网及保存完整的木兽夹,可能代表着当时食物有短缺的情况,需要通过捕鱼猎兽来进行补给。
同时,沙堆烽还发现了马、牛、驴、骆驼等大型动物残骨,以及狗的骨头。由红色和棕黄色皮绳、麻绳连缀而成的牛皮铠甲片数量也不少。
属基层军事机构
专家根据碳十四测定推断,沙堆烽的使用年代在公元692年至公元790年之间。出土文书也显示,沙堆烽遗址为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所辖,同时也是一处游弈所治所,属于当时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
烽和铺都是唐朝最基层的军事建制,游弈所是烽和铺的上级管理机构。唐朝戍守烽燧的士兵被称为“烽子”,他们的首领被称为“烽帅”,主要工作内容是燃放烽火、巡防。而烽燧是我国自周代开始建立的边防预警系统之一,唐朝继承并予以完善,主要用以迅速传递边境军情。沙堆烽地处丝绸之路北(中)道,位置非常重要。
从沙土中出土的文书、木简,还出现了众多鲜少见诸史籍的内容。比如当时的军事设施机构名称及防御路线名称。更重要的是,沙堆烽遗址出土的文书绝大多数为汉文书写,也有部分用焉耆文书写,印证了1000多年前汉字一直是当地官方通用语言文字,西域先民与来自中原的将士一道守卫着边疆。
戍边将士的家书
沙堆烽的发掘,不仅印证了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也还原了戍边将士当时衣食住行等方面诸多细节。
在沙堆烽出土的众多信札中,反复出现了沙州、河州、雍州、岐州、豳州等地名,大约是现在的甘肃、陕西、山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表明唐朝戍边将士不少来自中原等地区。远离家乡的将士们,不得不通过家书“凭君传语报平安”。在沙堆烽出土的家书文物中,大部分以“韶春尚寒”“仲夏极热”“秋气渐冷”“冬景既终”等时令节气开头,饱含着对家乡的思念。也有铁骨柔情的汉子,在家书中写道:“娘子不须忧愁,收拾麦羊,勿使堕落……”
艰苦戍边之余,唐朝将士中还流行看“小说”。沙堆烽出土纸文书、木简883件。其中,《韩朋赋》《游仙窟》等手抄本残片,是当时盛行的文学作品。
在吃饭喝水都极为艰苦的荒漠里,这些将士之中有人终老都难以返回家乡。(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