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之殇古商城无所不在的凝视儿菜破碎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鲸之殇
古商城
无所不在的凝视
儿菜
破碎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所不在的凝视

葡萄

  哲学家尼采有句名言:“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乍听之下着实惊悚,细想之余又不无道理。“看”与“回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不仅现实生活如此,就连在美术馆欣赏绘画时,人们也常常发现一些有趣的肖像画,无论你移动到什么方位观看,画中人都会死死盯着你。这种“无所不在的凝视”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这是画家完美策划的错觉盛宴。首先要知道,人眼通过调节所能看清楚的最近点称为“近点”,而目力所及的最远点则称“远点”。如果是在自然环境下观察真实平面,当人们改变观看的方向,近点和远点的视觉信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然而,这些画作经由技法高超的画家之手,并不遵循常理。

  尽管您正在看的确实是个平面,无论从什么角度观看,画作本身都不会改变;但问题的关键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二维图像的近点和远点都未发生任何变化。画家用二维画三维的神奇技艺,让观看者一再承受画中人的执着目光。

  也即是说,当观看者站在画前而感到画中人的眼睛直勾勾注视着自己,那么拜大脑中的视错觉所赐,即使移到另一侧,这束目光依旧会保持跟随。

  该技术最早在14世纪左右被广泛使用。艺术家和建筑师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向人们介绍了“线性透视”的概念,通过将画中所有物体的延长线都汇聚于水平面上的一点而创造出深度的幻觉。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无所不在的凝视”也是有前提的。只有画中人真的在看你,眼神才会跟随;如果画家对画作进行调整,使人物眼睛看向他处,而不是直接注视着潜在的观察者,那么无论你站在哪里,那双眼睛都不会看向你。

  从画布到舞台,艺术家同样追求与观众的直接交流。这种渴望似乎藏在血液里,启发创作者去挑战作品与受众的边界。

  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中,有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表演者与观众之间,它与写实室内景的三面墙一起构成了舞台的“封闭”,被称为“第四堵墙”。

  其用意在于让演员忘了台下还有观众这回事儿,以便深情入戏,在舞台上逼真地创造出现实生活的幻觉。然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不这么想。在他看来,戏剧是交流的艺术,要演员惦记着观众还不够,他甚至希望观众也能避免沉浸,学会出戏。

  为此,布莱希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立了新型叙事剧,尝试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在舞台演出中实现演员与观众的直接交流。这样,便可以让观众一面感到自己在围观真实的生活,一面又对舞台上的艺术虚构保持觉察,从而以旁观者的身份理性地“审视”和“批判”,而不是“去跟随舞台产生的感受”。

  后来,诸多影视作品尝试借鉴布莱希特创作的这种“间离效果”。对电影、电视剧来说,“第四堵墙”就是镜头。让演员直视镜头对观众说话,就打破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二元独立,仿佛要从屏幕中跳出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和近些年大火的美剧《纸牌屋》,都得益于“破墙”所带来的惊奇效果。

  这大概就是“对视”的独特魅力。当人们目光相接,纵使从未共享同一个时空,依然能够穿越高岸深谷,解码另一个灵魂深处的奥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