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大山燃起飞机梦雨季电源应急车雪痕花印围火塘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月光
大山燃起飞机梦
雨季
电源应急车
雪痕花印
围火塘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火塘

周康平

  寒冬腊月不出门,围着火塘笑开颜。这是儿时的顺口溜,也是我那时的生活写照。

  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一间火塘屋,我家的火塘屋是靠着土墙的那间。在火塘中间架上过冬前就准备好的枯树桩或木头疙瘩,抓一把枯草引火,火塘便燃起了红通通的火光,把本是显得有些昏暗的火塘屋照映得通透明亮。火塘带来的不仅是屋子的温暖,还有烤在火塘里的洋芋和红薯。洋芋和红薯是平时在锅里常见的食物,说吃腻了,一点也不夸张。事情说来就有那么奇怪,洋芋和红薯埋在火塘里烤出来的味,与从锅里煮出来的或炒出来的味,真有天壤之别,那独特的清香味能让人流口水。这时蹲在火塘边,用木棍或火钳将埋在火塘灰里的洋芋和红薯掏出,放在火塘边上凉一凉,然后拍掉它们表面的木灰,瞪大两眼,轻轻剥掉洋芋和红薯表面烤得皱巴巴的皮子。皮子自是不会扔掉的,虽然它被烤得皱巴巴,但色泽焦黄,有的还带有斑斑点点的糖色,实在诱人。将洋芋和红薯在土碗里蘸上干辣椒粉,然后猛咬一口,香味和干辣味直透心窝。

  吃火塘里的烤洋芋和红薯,只是严冬里的一道常规节目,不是孩子们心里真正期盼的。悬挂在火塘之上、屋梁之下的烤得黄灿灿的腊肉,才是孩子们的内心所求。只是,没有母亲的同意,家里没人敢拿火塘上的一块腊肉煮来吃。我人小,对挂在火塘上的那些腊肉,看多了就没啥想法了。三哥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在母亲面前叽里咕噜的不知念叨过多少次,母亲却置之不理,说过年家里要来不少三亲六戚,这些腊肉必须要等到过年时才能吃。掐指一算,过年还有二十来天,这让天天望着腊肉却吃不到一口的三哥他们度日如年。一天晚上,围坐在火塘边的三哥站起来,忍不住对母亲提出了质问,被母亲否定得一塌糊涂。三哥把眼光转向了我另几个哥哥姐姐,以为他们会与他一起讨要。那几个哥哥姐姐也想吃腊肉,但他们哪敢与母亲作对?坐在火塘边上抽着叶子烟的父亲抬头瞟了一眼母亲,对我们说,“既然你们妈妈不同意,娃儿们就忍一下嘛,反正就快过年了。”父亲这话,让三哥他们的表情顿时如霜打的茄子。我也彻底不想什么了,心想,过年之前的这段时间,看来家里是吃不到一片肉、喝不到一口肉汤了。

  完全没想到的是,火塘上的铁吊钩本来吊着茶壶,突然换成了大鼎罐。只要一看到这大鼎罐,家里的人都会明白有炖肉吃了!但是,我没闻到腊肉的气味。三哥揭开鼎罐盖子,飘出来的真不是腊肉味,但确实有肉香味,是猪骨炖萝卜,骨头上有不少没剔干净的瘦肉。可那时我们只喜欢吃肥肉。猪骨头是母亲在天不亮就顶着风雪到集市上买的,最便宜。母亲嘴上对我们虽严,其实她已是尽最大的能力来满足我们这些孩子吃肉的需求了。猪骨炖的时间越长,隐藏其间的骨髓油便被炖了出来,溢满在鼎罐里,飘出的香味直往房梁上蹿。悬挂在鼎罐上方的腊肉,好像是被鼎罐里炖的骨头萝卜汤给吸引了似的,炖着炖着,一股股腊肉香就融入了鼎罐里,以至于在喝萝卜骨头汤时,三哥忍不住叫:“好香,这汤里有腊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知不觉,火塘便退出了我们的生活舞台。窗明几净的小楼,取代了世代居住的土墙瓦屋,屋里再也没有了烟熏火燎的火塘模样。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