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海面之下的斑斓秋雨竹丛七里诗乡的稻香遥远的记忆
第15版:2021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海面之下的斑斓
秋雨竹丛
七里诗乡的稻香
遥远的记忆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文学

海面之下的斑斓

仇士鹏

  旧金山州立大学海洋生物学副教授托马斯·M·尼森的《海面之下》(大象出版社,2020年11月)带我穿行在洋流中,见证、解读大海的深邃与神秘。

  把藻类当作草原、过着游牧民族生活的帽贝,身为鱼类却在无脊椎动物上寄生的百慕大潜鱼,靠寻找同类存在痕迹来决定是否安家的藤壶,能攻破海胆的防御、把它从里到外吃掉的妪鳞……它们用几千万年进化出的习性与本领,向人类炫耀着自然界的缤纷、野蛮与残酷。

  用触手摄食的多毛虫,用回声定位的齿鲸,用发光来吸引饵料、迷惑天敌、寻求配偶的深海鱼类,都是人类科技发明与创新的智慧源泉,大多成了仿生学中不得不提的知名人物。

  人类也对海洋动物的习性进行了利用。比如用突然提高水温的方式诱导牡蛎释放配子,把牡蛎拴在浮筏下,可以防止海星的骚扰,缓解牡蛎在低潮期的生存压力,提高单产量。

  事实上,陆地与海洋并不是割裂的。在人类用强大的能动性影响着海洋的生态时,大海也在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悄改造着海面之上的世界。最直观的就是洋流,它不仅能影响各地的天气、植被,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舟山能够摘得海产品市场的桂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暖流的交汇。

  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便是这本书的哲学底色。用认知的方式关心、亲近、善待海洋,人类与海洋生物是在地球的维度中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以图促读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现出来,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比如对螺线的密集程度等细节孜孜以求,避免与另一个物种相类似),而且要求高度的艺术表现张力。这本书并不吝啬空间,除了物种本身,它还将马珂蛤、沙蠋等沙滩动物的生存方式、潮间带上的生物分布格局等都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相比于僵硬的照片,这不仅能放大生物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展现生物的美,而且能规避部分生物令人不适的视觉冲击,比如蠕虫、藤壶等。

  色彩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生物体的主要生理特点,包括了求偶、伪装、示警、恐吓等多种功用。这本书也是一本以海洋生物为主题的涂色图鉴,读者可以根据文字内容的引导,也可以自行搭配,亲手对各种生物的图像上色。这是大部分科普书所不具备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它不仅丰富、深化了大脑对于海洋的审美,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开发、延展了人们的想象力。为大红树、泰来藻上色,仿佛重新赋予了它们生命,亲手塑造着新的物种,这种奇妙的读书体验让学习的过程也实现了斑斓。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