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科技骗术
1.声音合成
案例:2020年12月,某公司财务小王接到领导电话,要求立刻给供应商转款2万元,并将转账信息以邮件形式发送,转款理由是避免缴纳滞纳金。由于老板的口音十分逼真,小王信以为真,在1小时内转款完成,后发现被骗。
骗子通过骚扰电话录音等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可以用伪造的声音骗过对方。
2.AI换脸
案例:近日,小李的大学同学通过QQ跟她借钱。对方打过来一段四五秒的视频电话,小李看到确实是本人,便放心转账3000元。然而,她在第二次转账时感觉异常,便再次拨通对方电话,这才得知同学的账号被盗,遂报案。
人脸效果更易取得对方信任,骗子用AI技术换脸,可以伪装成任何人,再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信息确认,令人防不胜防。骗子首先分析公众发布在网上的各类信息,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通过AI技术筛选目标人群。在视频通话中利用AI换脸,骗取信任。
3.转发微信语音
案例:2021年3月,市民小刘收到一条来自好友的微信语音,称自己遇到了一点困难,需要向小刘借钱。小刘通过语音听出确实是好友的声音,随即向其转账2500元,后发现被骗。 骗子在盗取微信号后,便向其好友“借钱”,为取得对方的信任,他们会通过提取语音文件或安装非官方版本(插件),“转发”之前的语音,进而骗取钱款。
4.通过AI技术筛选受骗人群
案例:前段时间,市民小胡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了几条自己近期有投资意向的信息。没过几天,小胡的手机上就收到了一条投资广告,通过广告,小胡开始在某虚拟币交易平台进行了投资,在累计投入10万元都亏损后,小胡才产生了怀疑,随即报警。 骗子不是漫无目的地全面撒网,而是别有用心地锁定特定对象。他们会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对人群进行筛选,从而选出目标对象。比如,当进行金融诈骗时,经常搜集投资信息的人群会成为他们潜在的目标。
做好正确防范
面对利用AI等新型手段的诈骗,我们要牢记以下几点:
1.多重验证 确认身份
在涉及转账交易等行为时要格外留意,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确认对方是否是本人。在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可以将到账时间设定为“2小时到账”或者“24小时到账”,以预留处理时间。尽量通过电话询问具体信息,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即便对方运用AI技术行骗,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一步确认身份。建议大家最好向对方的银行账户转账,避免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转账。一方面有利于核实对方身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跟进转账信息。
2.保护信息 避免诱惑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防信息泄露。不管是在互联网上还是社交软件上,尽量避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信息。对于不明平台发来的广告、中奖、交友等链接提高警惕,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以免被骗子“精准围猎”。
3.相互提示 共同预防
目前,高科技手段的诈骗方式已经迷惑了许多人。大家应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对高科技诈骗的能力,共同预防受骗,并做好家中老人的宣传防范工作。提醒老年人在接到电话、短信时,要放下电话,再次拨打家人电话确认,不要贸然转账。
4.拒绝诱惑 提高警惕
学会拒绝诱惑,避免占便宜心理,警惕陌生人无端“献殷勤”。(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