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国庆正在手术中。(受访者供图) |
7月28日,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多,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国庆,做完了上午的最后一台介入手术。“患者要麻醉,家属必须在场,患者家属有急事耽误了,所以稍晚了些。”交接班时,李国庆向同事解释道。
这台介入手术是在重医附一院手术室完成的。从湖北战“疫”回渝后,40岁的李国庆便来到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如果疫情需要,我会再上战场,为患者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
战斗在武汉方舱医院,牵头制定“套餐”诊疗方式
李国庆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0年2月4日,作为重庆市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他随医疗队奔赴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在客厅方舱医院,李国庆牵头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套餐”诊疗方式:即病情轻微的病人,按照处方模板开具药物;病情严重、有合并症的病人,进一步详细了解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有一名40多岁的女患者突发急性腹痛症状,一脸苍白、满头大汗,发出痛苦的呻吟,随着时间推移,她还出现了缺氧的症状,右下腹部出现压痛、反跳痛。“不排除发生阑尾炎穿孔、化脓性腹膜炎的可能。”李国庆作出专业判断:患者需要呼吸机治疗,还需要抽血检查甚至手术,但方舱医院并不具备这些医疗条件。
在给患者安排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禁食禁水后,李国庆赶紧拨打电话帮患者联系转院事宜。但当时,医院已安排不出救护车了。
李国庆便守在她身边,不断打电话请求转院支援,在拨打到第5个电话后,他终于得到了肯定答复。此时,患者意识已接近模糊,李国庆在她耳边反复说:“你要坚持住!救护车马上就来了!”当天下午3点,救护车到方舱医院接走了女患者。转院后,患者很快转危为安。
“那是令我终身难忘的情景,医生给予鼓励和支持,患者就会多一丝生存的希望。”李国庆说。
进修学习,用更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
从武汉回渝后,李国庆来到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从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技术,到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李国庆不断地学习各种新技术和新知识。他说,“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冠肺炎疫情也尚未结束,我能做的就是让医疗技术再精湛一些,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在进修学习期间,李国庆遇到了相当数量的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他们大多年龄较小,却出现了肺不张症状,有的不得不在气管安装支架,远期治疗效果也只能边治疗边观察。
其中,有一名20多岁的年轻女性患者,她术后住进监护室,插了胃管后出现腹部不舒服、想吐等症状。李国庆检查了她的情况,发现这些症状还是因为插胃管引起的不适,于是他暂停了从胃管进食和注药,改为外周营养支持,又和她聊天,分散其注意力。渐渐地,患者的不适感消失了。
李国庆发现,由于监护室住的大多是老年人,这名女孩产生了紧张情绪。李国庆和管床护士商量,多给女孩说点轻松的话题,减少女孩对自己病情的担忧。很快,女孩顺利从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
“要有一颗仁爱正义慈悲之心,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尊重”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离不开高精尖的科技、精湛的技术、充足的知识储备,医者要有一颗仁爱正义慈悲之心,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尊重。”这是李国庆工作中一直坚持的信念。
前不久,一名来自兰州的女患者住进了病房,她十分焦虑,经常哭,担心自己治不好。“工作之余,我就会多和她聊一聊,讲一些其他患者的故事,鼓励她战胜疾病。”李国庆说,慢慢地,该患者情绪逐渐平稳下来,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目前恢复情况较好。
李国庆也随时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如果有需要,我愿意再上战场,与病毒作战。”李国庆说,身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他将与广大医务人员一起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