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已经拿到一家公司的Offer,入职在即,却又收到另一公司的面试通知,犹豫要不要再去试试,但又觉得自己太过贪心,万一白忙一场,时间精力就都搭进去了。在求职的路上,这种情况想必大多数人都遇到过。手中Offer在握,对新橄榄枝又留有好奇,但更担心自己“朝三暮四”被公司知晓,会不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工作。这样的担忧大可不必,找工作本身就是不断择优的过程,只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开雷区,反而会是一场大有裨益的旅程。
为什么说拿到一家Offer后,还应该继续去另一家面试呢?一是有Offer托底,面试更容易展现出好状态。二是可以用更多的面试明辨个人需求,帮助我们横向对比行业内的机会,从而选择一个最符合自己当下诉求的工作,也更容易降低后悔的风险。三是继续面试可以碰撞更好的机会,创造更多可能性。找工作本就是双选的过程,并非绑定,入职前去看看别的机会,并不违反任何职场规则。不要因自我设限而错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灵活的择业方式,才有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
不过,应注意以下三点:
1.向上选择,适当提升对面试公司的要求。就算有Offer在手,也需要适当筛选面试信息,设定面试门槛,否则白白浪费时间精力,也容易影响发挥。可以从公司规模、薪资待遇、行业前景等几个维度来设定门槛,也可以“大胆”地去投一些更好的职位,试试自己的上限。
2.延后入职日期,给自己更多面试的时间。如果想要等心仪公司的面试或Offer,不如在允许的范围内,将入职日期延后,既可以留出面试和准备的时间,也可以多一些选择机会。不然匆匆上班,然后匆匆面试,又匆匆离职,也是一个损人又不利己的行为。
3.决定放弃上一份Offer,要提前告知公司。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误区:拿了多家公司的Offer,选择权自然也在自己手中,在入职当天给公司打招呼说不去了就可以,或是直接消失让要入职的公司找不到自己。要知道,在职场交往的默认规则中,互相尊重是隐形的道德底线。如果决定不去,应该尽早提前通知公司。毕竟每个公司都有固定的人员架构安排,应该给别人留有时间去找新人。尤其在同行业的圈子里,你一旦上了某些“黑名单”,保不准将来会后患无穷,注重行业人脉和口碑维护,应该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