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正在由大向强迈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涉外法治人才
第03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航天事业正在由大向强迈进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涉外法治人才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春良: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涉外法治人才

重庆科技报记者 张涵韵

    张春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论坛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法律是平衡的艺术,它既是规则,更是灵魂。”近日,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春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培养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胸怀国之大德的涉外法治人才,为国家法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是我的工作使命和追求。”

  张春良从小就对法律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条件所限,他选择就读重庆河运学校轮机管理专业。期间,他一直坚持自学法律和英语,拿到了法律大专自考毕业证书。从河运校毕业后,他在长江轮船海外旅游总公司重庆分公司“三峡轮”当了三年船员,在此期间,他又顺利拿到了法学本科学位,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2000年,他如愿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的硕士研究生,主攻国际私法方向,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在西政工作期间,他还先后在武汉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并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访问了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张春良介绍,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亟需培养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据司法部和教育部统计,全国能够在WTO等场域代表国家起诉、应诉和参与庭审的顶尖法律人才不过数百人。“我的工作,就是要对接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培养出优秀涉外法治人才。”张春良说。

  在法律教授过程中,张春良发现,不少学生会觉得法律特别是国际私法学起来特别“高远”,晦涩难懂。对此,张春良通过“接地气”的教授方式深入浅出,让课程学习更加通俗易懂。

  “把课程与当前正在发生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前沿动态联系起来,经过转化形成教学案例,让学生们一听就‘来劲’。”张春良说,比如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落地、RCEP的签订等案例,张春良都用到了课程教授中。不仅如此,他还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将教学重心放在帮助学生树立体系化思维,让学生形成较为健全的知识框架。有了这样的基本功,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涉外法律实践中化繁为简,解决问题。

  科研方面,张春良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主持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重庆市社科联、重庆市教委等省部级课题8项;入选重庆市高等学校首批青年骨干教师;出版个人专著《法院地法倾向对策研究》《冲突法的历史逻辑》《国际体育仲裁研究》等;在《中外法学》《法商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科学》《体育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获中国法学会部级二等奖。

  求知与树人是张春良自认为当前最快乐的事。张春良说:“我将在工作中竭尽所能,希望给学生们的人生发展带去更多积极影响。”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