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课后“三点半”难题有何改善?红色电波永不消逝组建校园足球裁判队伍
第11版:科技服务·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课后“三点半”难题有何改善?
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组建校园足球裁判队伍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记忆 党史中的校史
半部电台起家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史倩云

  1931年5月的一天,红军无线电通信队队长王诤正在侦听电台。突然,一段对话引起了他的注意:“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到哪里去?”“东固。”

  原来这是国民党第二十八师正与吉安留守处联络,而东固此时正是红军驻地。王诤立即向总部首长报告。毛泽东、朱德据此下达命令,要求红军于拂晓前占领东固有利地形。次日6时,敌军果然进入红军的伏击圈。经一昼夜激战,红军大获全胜,接着一鼓作气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凭借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那部只能收报、不能发报的无线电台,初出茅庐的无线电通信队为随后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取得节节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红军还成立了无线电训练班,并发展壮大为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王诤担任校长。人民军队无线电通信及通信教育事业的宏伟蓝图由此徐徐展开,一块块被敌人分割的根据地也被红色电波连接起来。

  诞生于炮火硝烟之中,奋战在枪林弹雨之下,建校以来,学校师生始终与党和人民军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跟随中央红军在瑞金、延安办学的15年,学校为抗日战场与解放战场输送了数千名通信干部,红色电波传遍大江南北的党组织和革命武装,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9年—1961年,在主楼五楼科学研究室,毕德显、陈太一、蔡希尧等一批优秀的雷达、通信、计算机、天线专家和骨干力量集聚于此,瞄准科技前沿及国防急需装备,开启了早期重大科研项目有组织攻关。每到夜晚,整个五楼灯火通明,至半夜不熄。他们成功取得了以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为代表的大量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诸多空白,连续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多个第一。其间,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军电”之名自此蜚声海内外。198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个红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个条件……”“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巩固和平、建设国防,我们要担起这千斤的重荷……”3首不同历史阶段的校歌,深深唱出了一代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自觉肩负使命建设祖国的万丈豪情。

  半部电台起家,中央苏区诞生,长征路上办学,延安精神滋润,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铸就了永恒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精神,浸润滋养着这条红色根脉不断向前延伸。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