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课后“三点半”难题有何改善?红色电波永不消逝组建校园足球裁判队伍
第11版:科技服务·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课后“三点半”难题有何改善?
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组建校园足球裁判队伍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园“延时服务”来了
课后“三点半”难题有何改善?

新华社记者 赵琬微 李双溪 骆飞

  低龄学生放学“无人接管”的问题曾困扰不少职工家长,被人们称之为“三点半”难题。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并要求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

  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学校的老师够用吗?不向学生收取费用,常态化保障跟得上吗?

  学校课后服务广受家长欢迎

  7月6日下午5点,在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门口,聚集着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们。“课后服务让我们双职工家庭不用逃班了!”家长林丹说,“以前学校下午3点左右放学,为接孩子,夫妻俩轮流请假。接完孩子再赶回单位继续工作,有时还要托亲朋代管。听说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我们第一时间报了名。”

  除了可以晚点接孩子,一些学校的课后安排还缓解了家长的“辅导压力”。“在学校写作业更快,放学书包都不用背回家。”长春市北安小学学生聂炜伯说,老师还给批改作业、讲错题,回家后和父母关系变得融洽许多。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减轻了部分家长的经济负担。长春市二道区远达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高先生对编程课非常满意。“外面300元一节的编程课,在学校就能学习,给家长省了一大笔钱。”他说。

  各地参与程度存在差异

  记者采访发现,在各地探索课后服务的过程当中,不同学校学生参与率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校尚存在经费有限、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学生参与率有较大差距。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兴实验小学从2018年开始探索课后托管服务,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目前实际参与率超过90%。校长王学武说,开设课后托管之初,学校针对家庭需求开展问卷调研;根据家长诉求和建议,开展了体育、艺术、科技等类别的四十余项活动。

  ——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记者采访及梳理发现,课后服务多数为地方财政出资,因此受各地财政能力限制较大。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可以全额买单;而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较少,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不足。

  ——针对教师课时增加缺乏配套政策。“家长参不参与,教师是关键。”北京市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家长最关心的是谁来带班,希望能固定教师。但实际上,不少学校教师早上7点多到校,下班后还有批改作业、备课等任务,每天要工作10小时以上,课后服务只能由教师轮岗完成。

  尽快完善教师激励等配套制度

  受访业内人士建议,要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还需从制度上加强顶层设计,给予校内课后服务明确的制度保障,理顺收费、托管和学生在校时长等问题的关系,让学校负责人“吃定心丸”。

  ——建议出台实施细则,完善配套制度。比如,一些地方还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等要求,与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要求的关系尚未理顺。

  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宁建议,针对学校顾虑的资金分配、校园安全等问题,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实施细则,明确财政补贴标准,促进资源合理分配。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调动各界参与积极性。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明确提出,下一步在提供大面积、全覆盖的课后服务工作过程中,在增大工作容量与时长的情况下,要做好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同时,进一步做到“家校社”联动,学校组织、家长志愿、社会支持,解决师资不足问题。

  部分受访人员建议,可以将学校老师也纳入购买服务的范围,让他们在充分发挥个人专长育人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不仅能增强老师的劳动获得感,也能让老师感到受尊重。

  ——给学校更多自主权,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一些专家和学校管理者建议,课后服务应该给学校更大自主权。一些地方规定,坚决禁止学校借课后服务的名义组织学生集体补课、集体教学等,但如果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课后辅导,也能满足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