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纺织史进入科技中国吵架的人清晨,青城多日不知书滋味现代农业
第15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下一版  
从纺织史进入科技中国
吵架的人
清晨,青城
多日不知书滋味
现代农业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5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文学

从纺织史进入科技中国

彭忠富

  蚕丝在所有可用于纺织的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丝纤维的广泛运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的进步。同时期的世界各国,则大多使用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发展都是因纺织原料而设计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

  中国纺织史专家李强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纺织史的研究,他和李斌、梁文倩、韩敏等合著的《中国古代纺织史话》(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采取纪传体的方式,以图文并茂和动画演示的新颖写作手法,对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史中的纺织起源与机械及度量、纤维出现、丝与植物纤维处理、甲骨文中的纺织、中国孝文化及经典中的纺织等14个核心问题,将其分为70个知识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完成了对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与文化的系统梳理,展现了戥学术的研究方法,从中可窥见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史的全貌。

  以纺织非遗篇为例,本书选取缂丝、杭罗、南通蓝印花布、宋锦、云锦等七个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的起源、工艺、传播、发展问题的探讨。作者认为,从缂丝起源与传播的路径可知,织造工艺的创新需要文化和技术的交流;通过对杭罗品种、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杭罗是中国古代罗织物演变的必然结果,即从织物组织结构上看,罗织物是由通体相绞向通体不相绞,链式向非链式的转变;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可谓集中国传统染缬的技艺于一身,它直接源于宋代的“药斑布”,间接吸收和改进了蜡缬的防染技艺和夹缬的花版雕刻技艺,在纹样设计方面又吸收了剪纸的艺术风格,创造出大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图案;宋锦作为中国最具素雅气息的织锦,以其素朴、文雅而著称等。

  作者在后记中指出,本书题名《中国古代纺织史话》,虽然有“话”说之意,但决不是戏说和野话,而是尊重历史的正话。“衣食住行”一词体现了纺织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之所以“衣”在最前,体现了猿人只有穿上了衣服,有了羞耻感,才成为人类。而在“衣”背后的纺织技术更是人类进化和进步的重要契机。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纺织史的深入探究,很有必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