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春天的缺口大爹的“桃事”田野卫士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折耳根
春天的缺口
大爹的“桃事”
田野卫士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3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文学

折耳根

黎杰

  春讯一到,只消一夜微雨,折耳根的嫩芽便从田坎边阴湿处冒了出来,只闻得那股腥味,便知有折耳根了。拨开枯草或裂开的泥,便能寻之,顺其冒出的茎或一两片叶子,便能用茅草刀撬出胖乎乎的带有细须的根来。

  折耳根,其叶窝若耳郭状,故得其名,又因其味若鱼腥,学名鱼腥草。在我老家,村人叫其猪鼻拱,也叫猪鼻孔,我不知其名从何得来,便猜想,是不是此菜在乡野里很贱,不受人待见,人不食,只留待猪拱呢?叫久了,便叫成了猪鼻孔了呢?不管是猪鼻拱,还是猪鼻孔,人们都知道,那是专指此菜了。后来走的地方多了,知道还有叫此菜为狗蝇草、狗贴耳、臭菜的,不同地方叫法不一致,但是折耳根的叫法似乎最普遍,没啥争议,就连我叫了一辈子猪鼻孔的八十多岁老母亲现都叫它折耳根了。

  我一直把折耳根叫猪鼻孔,后来,这道菜堂而皇之登上城里人餐桌,我也不例外,偶尔也去市场选购一些回来凉拌着吃,一时间,仿佛吃了就没乡愁了,但是很怪,无论怎样,我在吃折耳根时,总感觉有一些腻口,觉得太腥,像吃生田螺一般,每次都吃得很勉强。为了增加吃食的雅性,后来,我努力想象和虚构,想把折耳根叫雅一点,我反复观察,见其叶表很绿,叶脉隐现褚红,叶背是真正赭红,菜秆是绿中带褚,加上此菜爱临水而生,又开白色花儿,远看犹如莲花状,我便自欺欺人地将猪鼻孔引申为猪鼻梁,猪鼻梁谐音为朱碧莲,对了,多雅的名儿,吃猪鼻孔就是吃莲花了,记得我还为此写过一篇小文,在一市报上发过,恐怕这世上只有我把折耳根叫为朱碧莲吧。

  我在网上查阅过,折耳根其实有一个很漂亮很雅致的名字:蕺菜,但由于其字生僻,大家都弃之不用,而改叫这种最大众最通俗之名——折耳根。“蕺”字有一耳旁,造字时也因形而随了耳。蕺菜喜阴湿,喜肥沃,春天一到,气温转暖,蕺菜就迫不及待钻出泥土、石隙、杂草蓬,茂盛生长,到处都是,撬也撬不完。由于腥味重,过去人禽满村时,生猪群便趋之而拱。不过,现在折耳根让城里人吃金贵了,受礼遇了,也成为了一道好菜。

  记得第一次吃折耳根时我还小,母亲种庄稼回家时顺便撬了一把折耳根回来,洗尽泥沙后掺进稀饭里煮,折耳根经此一煮,一搅和,就不见形状了,只留满锅腥味。母亲在饭里加盐巴、辣椒、姜、葱、蒜等调料,再加少许油,居然把那饭煮成奢侈的油稀饭,那味道特香,一家人喝得震天响,仿佛一村人都听得见。若干年后,母亲想再煮一顿折耳根油稀饭,我们却没能再吃出曾经的味道。从此我便记住了,折耳根是可以入饭的。

  再次吃到折耳根是我读师范时,几个同学邀约去田坎边挖折耳根,我也去了,用竹篾提篼提回去,学校厨房的工人师傅拿出红油辣椒拌了,我们在厨房里围着灶头就着馒头吃,辣中带腥,腥中带咸,咸中带香,我从来没吃过如此喷香的折耳根,至今都记得并回味那情那景。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