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当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其含义为“钻到泥土里过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很多人都习惯在这天吃梨,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这天要吃梨吗?
到了惊蛰节 锄头不停歇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天气回暖较快。“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北方地区也渐渐入春,春耕由南向北渐次展开。
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但源于何时、起于何故已无迹可寻。最为广泛的说法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所以惊蛰这天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
也有传闻,说是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而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保全年的好收成。
不过,更多的人在惊蛰这天沿袭吃梨的习惯,目的还是祈求新的一年能事事如意、顺风顺水,表达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