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获悉,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自1964年开展亚洲首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以来,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已超过1万例。
据悉,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多种血液病的治疗,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以及某些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介绍,1964年1月27日,“中国骨髓移植奠基人”陆道培院士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功进行了亚洲第1例、世界第4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让一位患有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年轻护士由此获得新生,也宣告了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诞生。
1981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科的基础上,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同年成功进行了我国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000年,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完成第一例单倍型相合(俗称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黄晓军带领团队成功突破移植禁区,骨髓移植的供者范围从直系血亲扩大到叔表亲属,解决了供者来源匮乏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成为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北京方案”。
在1月20日举行的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造血干细胞移植突破1万例的纪念仪式上,多名患者发来感谢与祝福。20年前,正值壮年的李实不幸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与亲人配型后,他与情况最好的大哥在10个位点中仅有5个位点相合,6个主要位点中只有3个相合,按照此前的技术,不符合进行移植的条件。
出于对医生的信任和强烈的求生愿望,李实打算搏一回,2000年接受了大哥的骨髓移植,成为应用北大血研所原创医疗技术——“北京方案”的第一人。“出院后一年,我就什么药也不吃了,包括抗排异药物。”今年60岁的李实说,他的生活早已与常人无异。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北大血研所每年开展的移植病例仅个位数,到2019年一年已突破1000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到为世界同行建立科学标准。如今,‘北京方案’已经覆盖中国95%、全球50%以上的半相合骨髓移植病例,成为全球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方案。”黄晓军说。
据介绍,北大血研所半相合移植患者的生存率在全球名列前茅,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达70%至80%,非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达80%至90%。
延伸阅读>>>
1964年
1月17号,陆道培成功进行了亚洲第一例也是世界第四例的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患有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年轻护士由此获得新生,并成为经移植无病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
1981年
北京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现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正式成立,陆道培任所长。9月30日,陆道培及团队成功地为一名患急性白血病的女大学生进行了骨髓移植,这也是我国第一例异基因骨髓移植。
2000年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完成第一例非体外去T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2016年
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命名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科研团队原创的单倍型移植体系为“北京方案”,开始为世界同行制定行业标准。单倍型移植成为国内首位移植模式以及世界两大主流单倍型移植方案,开启了“人人都有供者”的新时代。
2018年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获批成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整合集成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创新力量,优化组织实施血液疾病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发展成果,促进医学科技成果普及普惠,打造代表我国最高水平、引领国际的血液病规范诊治及转化研究的高地。
2019年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为全球最大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年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超过1000例。
2021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造血干细胞移植突破10000例,成为亚洲唯一达到此里程碑的骨髓移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