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林中听蝉生活在不断地重复读你一尾稻花鱼有一种爱从未改变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植物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
林中听蝉
生活在不断地重复
读你
一尾稻花鱼
有一种爱从未改变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8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中听蝉

莫测

  蝉,又名知了、哔蝉等,为半翅目蝉科动物。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之中,以植物根茎的汁液为食。

  众所周知,蝉会鸣叫。蝉为何而鸣叫?鸣叫的声音有何特点?一些文学作品认为,蝉的鸣叫声为:“热呀、热呀、热呀。”这是酷热夏天逼出来的呐喊,是对夏天的声讨和诅咒。听到蝉那撕心裂肺的声音,人也会感到更加燥热难当、心慌意乱。坊间人士听出蝉的鸣叫声为“知了、知了”,即“知道了”。蝉“知道了”什么呢?说是知道“夏天来了,天气热了”。两种说法都认为蝉之鸣叫与天气炎热有关。那么,它是否与天气炎热有关呢?科学家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蝉遇到三种情况才鸣叫。一种为随声附和,像乡村的狗一样,一只狗吠,整个乡村的狗便积极响应,齐声吼叫。另一种是求偶信号。还有一种则是被人捕捉或受到某种惊吓时发出的尖厉叫声。

  漫步林中,静听细辨,蝉却给了我不一样的认识。

  蝉之鸣声,既不是“热呀、热呀”,也不是“知了、知了”,而是“吱——吱——”。每次有节奏地六个“吱”,然后一个长长的尾音“吱”,不多不少,重复进行,乐此不疲。蝉鸣时间非常特殊。如果天将下大雨,它们就会提前敞喉齐鸣,并形成声浪。似乎山脉在呼啸,森林在摇曳,大地在震撼。一阵雷电风雨过后,它们好像被雨水冲没了似的,突然之间,山岭一片寂静,再也听不到它们一丝一毫的声音了。

  平时,蝉也鸣叫。但东一声西一声,稀稀拉拉,形不成浪潮和气势。它们有时也会在半夜里鸣叫。也许是担心惊扰乡民吧,此时的鸣叫没有附和助阵,没有跟风捧场。于是,鸣者自讨无趣,叫不了几声便缄口不言了,然后把自己和声音一并淹没于深深的夜色之中。

  蝉素来胆小,但听觉灵敏。无论是在鸣叫、觅食,还是在追逐异性过程中,只要听到人的脚步声,它都会马上屏气,不声不吭,或一声长啸,冲天而去。

  蝉翼薄如轻纱,容易沾水,凡有大雾或露水天气,其翼因沾水而变得沉重。这个时候,蝉绝不会鸣叫,因为它不能飞翔,鸣叫等于暴露自己,容易被人捕捉或受到其他鸟类伤害。

  在我听来,蝉鸣不是聒噪,不是悲戚。蝉,饮一滴露水,展露歌喉,是乐观向上,是坚定不移,是执着追求。它的歌声清脆、雄浑、空灵、悦耳,似如天籁。浸润于蝉鸣之中,能感受到禅的意蕴,山的磅礴,林的俊逸和大自然的纯粹。如果说林中空气可洗肺,那么林中蝉鸣则能沐心。听一山蝉鸣,赏天然之音,让心恬静,让心致远,让心飞翔。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