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国 把“柴火树”变成“摇钱树”夏庆友 将家蚕饲养推向现代化养殖易志坚 用力学“密码”将沙漠变良田
第10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王友国 把“柴火树”变成“摇钱树”
夏庆友 将家蚕饲养推向现代化养殖
易志坚 用力学“密码”将沙漠变良田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报道之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夏庆友 将家蚕饲养推向现代化养殖

文\重庆日报记者 申晓佳 图\重庆日报记者 郑宇

  “我们传统观念里,蚕是吃桑叶的,但在西南大学实验基地里,蚕吃的是饲料,实现了现代化养蚕。”这是5月4日播出的CCTV13《朝闻天下》节目“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开头语。这期节目的主角,正是西南大学教授、蚕学家、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夏庆友。

  “我们要把基础研究成果回馈社会,回馈产业。”这是夏庆友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从2003年的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到如今的智能化养蚕基地,是科研成果为中国蚕桑产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而这一切,靠的正是科技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创新性劳动。

  为此,夏庆友带领科研团队,研究集约化、产业化养蚕的新路径,力争让数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蚕饲养,向规模化的现代养殖业转型。

  新路径的探索,还是基于对家蚕基因“密码”的破解。经过夏庆友团队的基因改造后,家蚕可以吃含有水果、蔬菜的饲料,吐出红、橙、黄、绿等颜色的天然丝。

  在夏庆友办公室的茶几上,摆放着团队的科研成果——一排彩色的卵形摆件,闪烁着丝质特有的熠熠光彩,它们都是科技人员创制的新型蚕茧。

  在团队的努力下,家蚕重要性状改良及素材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培育获得了抗病毒转基因素材、增加茧丝产量素材以及生物反应器素材等40余个,并建立了新型蚕茧生产技术。

  夏庆友还和团队一起在重庆、云南、四川等地建立了家蚕饲养基地,积极探索规模化、智能化的现代家蚕饲养方式。

  距离西南大学50多公里的铜梁区大庙镇三品村,就是家蚕饲养基地之一。从2010年开始,夏庆友带领团队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尝试,向产业链的上游探索。

  随后,团队调配出不同口味的饲料,满足不同品种和发育阶段的蚕宝宝。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调整饲料成分,控制蚕茧品质,进而提高丝绸产品质量。

  用上了人工饲料,喂蚕次数也大幅减少,一个人就能轻松实现传统模式下10个人的工作效率。蚕农们在减轻辛劳的同时,收入也得到了增长。

  在人工饲料养蚕的基础上,2019年3月,夏庆友带领团队又研发了全自动化养蚕机,实现了养蚕全流程自动化,同时借助大数据进行智能决策,真正实现高效低成本饲养家蚕。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