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坚持把人才资源摆在优先发展的首要位置,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健全机制、优化政策、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凝心聚力引才育才,多措并举用才留才,不断激发“人才引擎”新动能,牵引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健全工作机制
激活人才内生新动力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领导体制,优化运行机制,从整体上强化统筹谋划和部署推动,切实把吸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健全人才领导机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明确把人才工作列入学校党委重点工作,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听取专项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审议重大事项,研究重大政策,督查工作进展,切实发挥党委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作用。
建立人才关怀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机制,校院两级领导与所联系人才定期沟通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益。召开党委人才工作会议和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加大高层次人才走访慰问力度,传递党委对高层次人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等系列文件,加大绩效统筹分配力度,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出台《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管理办法》,在校内设立三类特聘岗位,分别给予40万元到120万元的激励性报酬,积极鼓励高端人才引领学科、专业发展,产出高质量成果,推动重大建设任务不断突破。修订《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办法》,对于取得重大突破、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可直接申报教授职称。
坚持引育并举
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学校深入落实引育并重人才队伍建设举措,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科学制定高层次人才培育举措,不断释放爱才诚意和聚才良方,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坚持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分5个层次确定35万元至300万元不等的人才引进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下发《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放管服”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用人单位主体责任,简化人才引进考核流程,不断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2020年下半年以来共引进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30余人。
学校更加重视人才内培工作,结合干部集中调整,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领导岗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系统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积极推进“两梯队、三专项”南山学者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创新领军人才、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逐步构建起定位明确、梯队清晰、相互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制定《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在编在岗教职工在职取得博士学位返岗工作奖励办法》等制度举措,鼓励并支持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近期,学校对历年来在职取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39人给予返岗工作奖励共410万元。目前,共有61人次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仅今年就有39人次申请在职读博。
学校现拥有市级英才创新领军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教学名师、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人才称号近30人,高级职称教师300余人,博士人才101人。
强化平台建设
开辟人才成长快车道
学校坚持育才助才与搭建平台相结合,把事业成就人才作为工作目标,着力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使他们能在事业成就中赢得出彩人生、实现创新价值,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学校先后修订《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学科“峰原启程”计划》等系列文件,大力加强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奠定平台留人、事业留人基础。教育部挂牌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搭建起“儿童大数据重庆市工程实验室”等11个市级科研平台,“脂质资源利用及儿童日化产品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等26个校级科研平台和“儿童研究院、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功能性食品协同创新中心”3个市级重点科研机构,在激发人才潜能、释放人才发展动能、助力人才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大作用。
2019年以来,学校获评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501篇、出版学术著作107部、授权专利著作权526项。其中,谭君教授团队在Nature《自然·通讯》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赵欣教授团队研发成果荣获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十四五”期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将更加坚定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学校全面建设的最优先位置,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和方法,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人才兴校战略,努力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重庆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凝聚智慧和力量。
夏泽胜 陈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