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指的是产品还未正式进入市场前进行的销售行为。近期,关于网购预售的话题引发了大量讨论,一些网友称,“冬天买的衣服,快到夏天了还没发货”“预售即便交了全款,发货也得等”“好不容易过了预售期,商家却说缺货,要取消订单”。此类现象,让人对预售模式心生疑虑。
任何一种商业模型的流行,都有其内在机理。“甘蔗两头甜”是商家和消费者理想中双赢的结果。预售盛行,也是这个道理。通过预售,消费者可以提前锁定产品,还能够享受到“付定金立减”等优惠;而商家可以提前锁定用户,根据预售情况组织生产,降低成本。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预售被商家玩坏了,导致预售成了“套路”,优惠成了“口惠”。
目前,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均存在预售行为,等待时间一般在8至45天不等。一些商品打着预售的幌子,发货遥遥无期;一些商品销售界面明明没有“预售”字样,但在消费者付款之后,商家才提示是预售,让人防不胜防。
对于大多数商家,尤其是服装行业来说,预售是一种理想的商业模式。传统销售模式下,服装厂商除了面临采购、仓储等成本压力,还要承受商品积压、滞销等风险。预售制不仅能够大幅降低成本,还避免了滞销风险。消费者选择预售,就默认了商品生产和运输需要一段时间,但商家发货时间过长,甚至欺骗消费者,则寒了顾客的心。
商品可以预售,诚信不能透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申市场规则。《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2020修订)》规定,未按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承担相关费用。除此之外,市场监管部门要拿出针对性举措,及时打上监管补丁。尤其是平台,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完善预售机制,加强预售审核,利用信用等级管理、黑名单等手段督促商家整改。
冬天买的衣服夏天还不发货,听起来像个笑话,却在现实中发生了。预售本是好事,但却异化为市场“怪像”,顾客“心病”。多管齐下堵上漏洞、补上补丁,让预售模式健康生长,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