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会·对语·通达找寻历史主动的规律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经典当二十四节气遇到婉约唯美的古诗词
第007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心会·对语·通达
找寻历史主动的规律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经典
当二十四节气遇到婉约唯美的古诗词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2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经典
——重读老舍长篇小说《离婚》
樊星

  说到老舍,都知道他最有名的小说是《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还有常演不衰的话剧《茶馆》。这些都是有口皆碑的现代文学经典。有意思的是,老舍自己却认为《离婚》是他最满意的作品。由此想到这些年,聚焦“中国式离婚”的文艺作品令人目不暇接,那么回头看老舍的《离婚》,是如何通过对一群老北京小人物尴尬人生的描写去感慨人生的五味俱全,同时也表达了作家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也许会对当今离婚题材作品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一些启示。

  《离婚》这部长篇小说以幽默与讽刺的风格刻画了好人张大哥的性格:他一生热衷于给人做媒、反对离婚,践行着“有情人终成眷属”“宁拆七座庙,不破一门婚”的传统道德。然而,他的热心快肠又常常与“和稀泥”混在一起:遇到同事老李想与乡下的老婆离婚,他“劝和不劝离”,于是费尽力气去维持,虽然挡不住老李的犹犹豫豫,却终于阻止了一场生活的悲剧。他不知道“强拧的瓜不甜”?知道,但就是要尽力而为。这样的好人古往今来数不胜数,他们是维系生活稳定、捍卫传统道德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稳定、尽可能避免婚姻破裂、家庭解体的保障。有多少情感破裂的怨偶时间一长竟然因此言归于好?还有多少婚姻中的弱者(特别是儿童)因此得到了保护与慰藉?社会永远需要这样急公好义的好人。只是,在作家不乏幽默与讽刺的笔法中,又可以读出另一层深意,那便是对于好人另一面的感慨:成天忙忙碌碌“和稀泥”,是不是也“杀死了浪漫”?这样的讽刺是温和的,可以讨论并争鸣的。

  按说“善有善报”,张大哥的好心得到的应该是皆大欢喜。可事实上,老李的体会是:“他不知是佩服张大哥好,还是恨他好”。因为他的情感已经出轨,虽然生性懦弱的他暗恋的马少奶奶到头来还是与他渐行渐远。老李只好带着对老婆和家庭的责任继续活着。因此可以联想到百年来社会上许多婚姻的解体与复合:多少人走出了噩梦后终成正果?又有多少人从噩梦走入了新的噩梦?都说婚姻是缘,而那个缘字却又神秘莫测、难以言表。与此同时,老李从浪漫的暗恋到回归家庭的无奈,是不是也揭示了相当一部分人梦想幻灭以后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人生玄机?张大哥的热情与老李的犹疑、懦弱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对照。

  故事的转折在“天有不测风云”。张大哥的儿子蒙冤入狱,那些平时敬佩他的同事们此刻却不愿出手相助,有的甚至趁人之危,谋取他留下的职位。尤其是擅长钻营、为人贪婪、狡诈的小赵,趁火打劫,从张大哥那里狠赚了不少。这一笔,写出了世态炎凉,也闪烁着讽刺的锋芒。

  值得注意的还有,老舍没有因为讽刺而绝望。小说中的丁二爷起初毫不起眼,除了卖力气,喝点小酒,逗逗小孩儿,好像十分平庸。然而藏在他胸中的江湖义气却为帮张家打抱不平而爆发了。老舍在呼唤关注“国民性”悲剧的同时也努力在发掘着传统的义气、古道热肠的生生不息,那匠心,一如鲁迅在针砭“国民劣根性”时也发出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的呐喊。这样的立意,是不是显然比只是愤激或者叹息的立场高了一层境界?《离婚》的主题因此而显得层次丰富、气象阔大。

  《离婚》曾于1990年代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显示了长久的艺术魅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人心的复杂、人性的微妙?怎样在层出不穷的矛盾中揭示纷乱世事的变幻莫测、人情世故的一言难尽?这部经典因此具有常读常新的意义。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