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古建,镌刻在巴山渝水间的乡愁梁平的胎记《只此青绿》为何会成为“爆款”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重庆古建,镌刻在巴山渝水间的乡愁
梁平的胎记
《只此青绿》为何会成为“爆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1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艺评论

《只此青绿》为何会成为“爆款”

瞿庭涓

  从来没有想过,一部没有一句台词的舞台剧会成为重庆演出市场的“爆款”:原定的两场演出火速售罄,紧急加演一场,演出票又在8小时内售罄。因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施光南大剧院在2022年年初迎来高光时刻。

  重庆人对这台剧的两位导演并不陌生。被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的周莉亚、韩真之前联手执导过重庆市歌舞团的民族舞剧《杜甫》。

  《只此青绿》的创作发端于韩真。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时,韩真就是其中一名观者,她当场深受触动。后经过近一年半的精心筹备,五个月的艰苦创排,2021年,由周莉亚、韩真二人共同执导的《只此青绿》与观众见面。

  熟悉两位导演作品的朋友会觉得,从《沙湾往事》到《杜甫》《花木兰》《永不消逝的电波》再到《只此青绿》,是她们一贯娴熟的编排手法和周全的表现方式。只是这一次,她们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进行得更为彻底。

  舞剧《只此青绿》选择了与中国画审美一脉相承的“弱叙事、强意蕴”的表达形式。它的主线条很简单,讲的是当代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作为“展卷人”在研究《千里江山图》时,与18岁的天才画家王希孟神交的过程。

  与西方戏剧不断用冲突推进剧情发展不一样,《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以片段式的表现、大量的留白,用“展卷人”的设定达到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目的,营造出舞剧整体丰盈的模样。观看过程中,观者的呼吸不会急促,就像看一幅国画长卷缓缓展开,可能会被创作者在某一处或连续多处重重敲击,但更多的时候会在绵密悠长的节奏当中,听风看雨观山河。

  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作,“守正”是核心要义。《只此青绿》主创团队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将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拆解为两层,第一层是画家王希孟,第二层是支撑这幅画作的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

  他们邀请故宫博物院专家以及国画颜料、徽墨、宣笔、双林绫绢织造等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担任顾问,对传统技艺的舞台呈现一点一点细抠,确保每一个手法、规矩在融入舞蹈动作时还能看出是宋人的习惯。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向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默默奉献的手工艺人和守护者的致敬。这,是导演对“正”的坚守。

  对舞台的极致苛刻可以从“习笔”篇章中唱词女子的打扮中看出,女子所穿的衣服、戴的头饰几乎就是宋代古画的复刻。这,是服装造型设计师对“正”的坚守。

  王希孟的饰演者为了体验角色,专门请央美专研青绿山水的博士生教画《千里江山图》,在作画过程中一遍遍入戏,有时甚至哭到不能自已。这,是演员对“正”的坚守。

  《只此青绿》的“创新”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色和哲学思辨的。它的舞台呈现出“天旋三圈,地转四圈,上下左右皆可以移动”的全新舞美效果,上部巧妙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画卷的“展卷”过程,下部则呈现出“相遇”的主题。整个舞台设计、舞蹈编排中遵循了虚实相间的规则:展卷人是实的,“无字无款”的王希孟是虚的;所有劳作者是实的,女子“青绿”是虚的……全场最让人惊艳的是将《千里江山图》里的一众山峦,化身为女子“青绿”,根据山形山貌摆出了如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的造型动作,让人感受到画作中山石轮廓的硬朗感。

  《只此青绿》将充沛的感情融于作品当中,所以能深深地打动观众。在看剧的最后30分钟,能明显听到周围有啜泣声——但在这之前,可能没有人想到,一部一句台词都没有、一个唱段都没有的舞台剧能如此打动人心。

  全剧还原了王希孟人生历程,有18岁少年唱丝听雨的青春可爱,有“数以画献,未甚工”的挫败与坚韧,有画作终成的落泪狂喜……有学美术的学生说“快哭瞎了”,所有场景都感同身受;有青年舞蹈家认为:“最打动人的,是最后希孟对展卷人深深的一躬,这何尝不是我们应该给希孟的一躬。”

  我还看到了外国友人对“青绿”高耸入云的宋代发髻的好奇、对“青绿腰”的惊叹,还有对群舞中“雕塑般”定位的赞美……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对世界的影响。

  今日的《只此青绿》更体现出一种包容和从容。而青绿之色在中国画作中的嬗变亦体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青色、绿色在儒家传统的色彩观中被视为“间色”“贱色”,但随着敦煌壁画受犍陀罗艺术影响大量使用青绿色后,中原传统绘画开始了新的色彩感知。到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把青绿山水发展得更加完善,李昭道画于川渝地区的《明皇幸蜀图》就是画法更为细致周全的青绿山水图,这也影响到了《千里江山图》的诞生。

  《只此青绿》自觉地吸收、接纳、借鉴现代舞的有益成分,并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之转化为新的文化活力,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