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古建,镌刻在巴山渝水间的乡愁梁平的胎记《只此青绿》为何会成为“爆款”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重庆古建,镌刻在巴山渝水间的乡愁
梁平的胎记
《只此青绿》为何会成为“爆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1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长江巴渝风3

重庆古建,镌刻在巴山渝水间的乡愁

赵迎昭

    从东水门长江大桥人行道视角眺望湖广会馆,连绵不断的封火墙依山势而下,蔚为壮观。

    彭氏宗祠入口。本组图片由赵迎昭 摄/视觉重庆

  夜幕降临,江风拂面。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人行道上,视频博主倩倩正在直播。她左手紧握手机,右手指向渝中半岛,提高声调:“看,洪崖洞!”

  这是今年元旦假期发生的一幕。洪崖洞,一个每逢节假日便“热”得发烫的地方,元旦3天假期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毋庸置疑,游人钟爱洪崖洞,就是冲着它蔚为壮观的吊脚楼建筑群来的。而这样的建筑风格,是由重庆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的。

  源远流长的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这条大江横贯重庆全境,在它的滋养下,吊脚楼、移民会馆等各式建筑在这片沃土上茁壮生长,不仅为这里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居所,更成为一张张重庆的金名片,彰显着这座城市厚重的文脉。

  奔涌之江

  造就坚韧顽强的建筑秉性

  一条大江,养育了重庆儿女,也造就了重庆民居依山傍水的特性,使其坚韧、顽强地挺立于山水之间。

  历史上,巴人喜欢依山靠水而居。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酬乐天》有句:“平地才应一顷余,阁栏都大似巢居。”元稹自注说:“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阁栏就是干栏,也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代表了古代巴人对崎岖不平地势的亲密回应。

  如今,酉阳龚滩、綦江东溪、江津中山等古镇仍保留着古代木构吊脚楼的传统样式。屋宇重叠、柱脚下吊、廊台上挑,古道盘旋、榕树庇阴,呈现出山地建筑特有的空间层次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吊脚楼在重庆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洪崖洞就是经典一例。曾几何时,洪崖洞的吊脚楼在风雨洗礼中变得沧桑。但是,它们仍然不失为一部活态的历史档案,彰显着巴渝先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

  “传统吊脚楼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是木头。几番权衡之后,我决定规避木头易腐蚀、易着火的弊端,采用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复合材料,用现代手法建一座展现巴渝文化的吊脚楼。”“洪崖洞洞主”何永智说。2006年,历经重重磨难,洪崖洞涅槃重生,让游客在繁华都市中品味到渝水乡愁。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重庆吊脚楼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周毅说,洪崖洞脱胎于吊脚楼,但又超越了传统的吊脚楼,“洪崖洞分为11层,高达79米,沿嘉陵江全长约600米。传统吊脚楼中没有这样大开间、大跨度的‘高层建筑’。”

  十八梯经典的吊脚楼形态也受到瞩目。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延续了原有的“七街六巷”街巷格局和肌理,吊脚楼的悬挑阳台和屋面层层叠叠,宛若一幅立体风景画。自2021年9月30日开街以来,许多市民游客来到十八梯重拾山城记忆。

  移民之江

  成就异彩纷呈的建筑华章

  一条大江,促成各种文化在巴渝大地交相辉映,让重庆建筑形式变得异彩纷呈。

  重庆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今天的重庆人,十之八九都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代。在移民潮中,会馆应运而生,成为落户客地游子的社交场所和精神家园。清代西南地区的会馆有“繁不胜举”之称,正所谓“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

  放眼巴蜀大地,重庆是会馆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究其原因,重庆作为长江沿线主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是湖广移民沿长江水路入川的必经之地。

  重庆现存的会馆中,位于渝中半岛长江之畔、紧邻东水门的重庆湖广会馆最为恢弘。它由高墙环绕的禹王宫、齐安公所、广东公所三大会馆组成,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会馆建筑群,已在江边伫立近300年。

  进入重庆湖广会馆,高大巍峨的禹王宫映入眼帘。禹王宫面向长江,依山而建,上下高差达十余米。史料记载,当年建设禹王宫所用木材,均从楚北运来。宫中,奉祀着一尊高达5米的大禹雕像。

  “湖广地区多水患,湖广移民祭拜大禹,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舟楫平安。”周毅说。让这位重庆土生土长的建筑师感触颇深的是,湖广地区的会馆通常是在平地上展开布局,而重庆湖广会馆却因地制宜,建筑群落和山势完美结合。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赵逵曾指出,湖广会馆的风格和特色不仅体现出移民者对故土的留恋与热爱,同时也表现出移民者对巴蜀地区的接受和适应。

  重庆湖广会馆的封火山墙也颇具特色。重庆本土民居朴素简洁,一般没有封火山墙,而且传统封火山墙多呈阶梯式对称造型,重庆湖广会馆的封火山墙则多为曲线,连绵不断的封火墙依山势而下,蔚为壮观。这些封火山墙和美不胜收的建筑装饰,给重庆建筑注入灵动气息,增添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元素。

  湖广移民还将先进的建造技艺带到了乡村地区。如江津真武场的南华宫(广东会馆)、天上宫(福建会馆)和万寿宫(江西会馆)等,各种建筑的交融,碰撞出巴蜀建筑文化的崭新乐章。

  文化之江

  铸就厚重绵长的建筑底蕴

  一条大江,文脉延绵不休,为重庆建筑注入精神之魂。

  历史上,一大批名人曾经驻留巴渝大地,并留下璀璨诗篇,重庆古建也因此更加厚重。

  云阳博物馆教育展陈部主任肖京,曾在云阳张飞庙做过20年讲解员。她说,张飞庙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由云阳民众自发修建的,相传始建于蜀汉末期。它依山就势,沿长江一字排开,将北方建筑的雄奇与南方建筑的俊秀融为一体。

  历史上,因为战争、洪水、火灾等原因,张飞庙不断毁损,云阳民众怀着虔诚之心,一次次重建张飞庙。在三峡库区地面文物搬迁中,张飞庙从长江下游32公里的老庙搬到了新家,与云阳县城隔江相望。

  古人为何将张飞庙建在长江边上?肖京说,长江自古便是交通要道,但是,长江上游水急滩多,行船甚难。在江边建造张飞庙,或许是为了镇“水妖”。张飞庙门前,有一副云阳籍京官彭聚星所书的楹联,其中,“舟船助顺”四字流露出古人的类似心愿。

  既然地处交通要道,如何让张飞庙更加醒目呢?古人在张飞庙面江庙壁上镌刻上“江上风清”,每个大字两米见方,格外引人注目。这四字也出自彭聚星之手。

  肖京说,清末,彭聚星对张飞庙进行“文化包装”,翻刻各地名碑在庙中陈列,使张飞庙逐渐变成“文藻胜地”。张飞庙中珍藏着苏轼《赤壁赋》石刻,不知彭聚星是不是受到“惟江上之清风”一句启发,才挥毫写下“江上风清”,吸引更多人前来感受张飞庙挺立江边的美景呢?

  长江三峡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尽的主题。

  在云阳的邻县奉节,有一座白帝城。历史上,它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成为众多英雄与文人墨客的栖息之所。如今,游人踏上338米长的廊桥,走进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可饱览白帝庙大门、武侯祠、明良殿等建筑的魅力,以及建筑承载的厚重的三国文化。

  其中,武侯祠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祠中,对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十分醒目。杜甫十分崇敬诸葛亮,这副对联就摘录自杜甫的《咏怀古迹》。建筑和诗歌、楹联文化完美融合,在景区中随处可见,带给游客多重审美享受。

  希望之江

  谱写品质生活的壮美篇章

  一条大江,孕育无限美好与希望,为人们的品质生活增色不少。

  冬日暖阳中,彭氏宗祠门前一派忙碌,工人们正修整路面,一个漂亮的坝子已具雏形。

  这座宗祠位于云阳县凤鸣镇黎明村,距长江直线距离7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阳博物馆馆长温小华说,宗祠已修缮完成,外围环境整治、内部展陈设也在进行,“通过修缮建筑和挖掘、提炼建筑蕴含的价值,必将重塑村落、再拾乡愁。”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历史记忆。在重庆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进程中,像彭氏宗祠这样逐渐“苏醒”的建筑还有很多——

  在重庆母城渝中半岛,山城巷、十八梯等能品味山城建筑特色的建筑群已然重焕新生。身临其境,听一场分享会、喝一杯大碗茶、看一场艺术展,让历史与现实完美邂逅;

  在山水浑然一体的南岸区南滨路,历史文化遗迹串点成线,法国水师兵营、安达森洋行、立德乐洋行等“洋气”的文物建筑也活了起来,摇身一变为咖啡厅、多元文化空间、遗址公园等,“山水城市会客厅”的魅力扑面而来;

  在红色沃土綦江,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红军桥和中共綦江支部旧址、王良故居等革命文物建筑得到合理利用,吸引人们在建筑中重温初心使命,感悟英烈“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顽强意志。

  值得期待的事还有很多。“十四五”期间,重庆将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重庆院子”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重点加强丰都小官山古建筑群、云阳张飞庙、石柱湾底谭氏民居等价值高、基础好、代表性强的古建筑进行活化利用,助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市民呈现一批传承文化根脉、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文化空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