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善治必先行。乡村善治,任务在基层,落实在基层,关键在治理队伍要善治。建设一支能担当、善治理的干部队伍是实现治理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
充实骨干力量,保证乡村治理有人干、协同干。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大抓基层,首要抓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要创新干部储备,为基层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抓村干部储备工作,建立优秀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人员的后备人才库,加大力度回引农村本土人才,建立定向培训、定岗锻炼、定人帮带的培养模式,构建村干部后备力量持续发现和长效培养机制。二要严格干部任用,为基层干部队伍提供精金良玉。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突出干部的政治标准和基层经历,选出经得起考验、办得成大事的干部,不断总结驻村干部队伍建设经验,继续选派优秀机关干部驻村。三要规范干部管理,为基层干部队伍营造清正环境。严格执行乡镇干部任期调整、最低服务年限等规定,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持续探索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完善村民委员会成员履职承诺和述职制度。四要灵活干部流通,为基层干部队伍提供协同动能。加强基层干部的动态管理培养机制,畅通优秀村干部考录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渠道,畅通优秀村干部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渠道,持续完善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选拔机制。推进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保障基层有足够的工作力量。
激发干事热情,保证治理队伍想干事、愿干事。基层既需要落实上级部门各项工作的分解任务,又需要直面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且任务多、事务杂、资源少,这给基层干部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基层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动能,激活乡村治理动能,必须激发治理队伍的活力。首先,要持续赋权减负。要厘清乡镇政府的权责清单,依法赋予乡镇综合管理、统筹协调和应急处置的权力,强化其对本区域重大事项的参与权和建议权,以权力落实促进责任担当。各级政府要规范权责事项,各职能部门不得擅自随意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乡镇、村,要为权责以外委托工作给予人财物的支持。要完善考核评价,严格控制考核总量和频次,统筹规范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减轻基层的考核负担。其次,要完善容错激励机制。要健全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制度,规范干部追责问责制度,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总原则,不断优化容错纠错的具体实施办法,切实将容错纠错机制融入对干部选任考核的实际工作中,让基层干部敢于创新、大胆干事。要树立乡村治理先进典型,表彰奖励乡村治理优秀工作者,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最后,要切实提高收入待遇。要建立岗位薪酬制度,完善薪酬待遇的动态调整机制,兑现基层干部的基本收入。要落实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政策,适当照顾基层干部在参保、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不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放农村干部基础职务补贴、离任补贴、基本社会保险等,切实提高专职村干部的收入水平。
提升能力水平,保证治理队伍能干事、干成事。干部队伍不仅要有担当作为的热情与主动,还要有干事成事的真本领。干部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乡村治理水平的高低。首先,要瞄准基层干部的能力需求。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干部,具体能力需求有所差异,如乡镇注重的是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的能力,村注重的是组织动员能力。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需要结合干部能力的总体需求与具体差异确定培养目标。其次,要摸清基层干部的能力短板。适应现代化的基层治理,基层干部还面临一些突出的能力挑战。如法治能力,基层干部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和依法支持基层治理,必须自身要具备法治素养,能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现实问题;智慧治理能力,智慧治理是基层治理的总趋势,而数据资源和应用平台的使用需要基层干部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因此,要切实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能力,补齐能力短板。最后,要健全基层干部培训教育机制。要结合治理目标、岗位职责、干部需求等综合因素,专门制定培养规划,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科学合理设计培训内容。要探索建立基层干部分级培训制度,建好用好城乡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和在线培训平台,加强实践经验的学习交流,丰富培训的方式方法。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分中心,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ZZ03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