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结合我市市情、农情和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具体实践,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新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新活力。
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是为了拓展二、三产业发展用地空间,赋予农村充分和完整的发展权利。多年来农村建设用地向城市“让渡”,城市基本上已完成工业布局,城市建设边界也大致清晰,城市规划也控制在红线范围之内。在此背景下,通过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市场,依托土地交易所平台,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公开交易。通过招商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建设,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外来投资人进行股份联合的形式开发建设,实现城市规划控制区之外的广大农村,变征转用方式为直接供地方式,变政府行政征收为市场化配置。主要有两种用地方式:一是对公共建设用地实行目录管理,按照公益性建设用地进行供给;二是经营性建设项目,一律不征转,不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按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通过市场化配置。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纳入量化确权改革的资产都是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后成立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规模和质量以及农民财产性和投资性收入都取决于经营性资产的大小及优劣。我市在股权量化改革过程中,针对缺乏集体经营性资产薄弱等问题,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出台政策做大集体经营性资产、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要通过增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做大集体经营性资产,构建土地、财政、金融等综合扶持政策体系,形成动态增资扩股支持机制,既解决当前股权量化改革过程中空壳村问题,还可保障股权量化改革完成后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和可持续发展。
打造农村新兴综合体。农村新兴综合体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承接城市资本、技术及返乡下乡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拥有立体气候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多元的民族文化及乡村民俗资源。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自然村、行政村实现道路通畅,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卓有成效,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支撑的新兴综合体,时机成熟、条件得天独厚。要抓住机遇,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综合体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策划推介、投融资等环节深度介入,并充分尊重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意愿,体现农民主体地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武陵山、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重庆市12个区县,区域性贫困与“插花”式贫困并存。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极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两个确保”顺利完成。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健全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建立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持续推进山地农业、山地旅游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继续改善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扎实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产业扶贫”逐步转向“产业振兴”。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