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从“学世界”到“看中国”让中国飞机设计有了“灵魂”用好地铁“活塞风” 建筑更温暖更节能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微环境重塑”新技术 提升白血病诊治水平小足踝手术 做出“大文章”自立自强勇争先
第0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核安全从“学世界”到“看中国”
让中国飞机设计有了“灵魂”
用好地铁“活塞风” 建筑更温暖更节能
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微环境重塑”新技术 提升白血病诊治水平
小足踝手术 做出“大文章”
自立自强勇争先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1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部分获奖项目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曦教授主持完成的“难治性白血病诊治新策略的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微环境重塑”新技术 提升白血病诊治水平

□本报记者 张亦筑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曦教授带领团队创建了一种基于“微环境重塑”的难治性白血病诊治新技术,让这一疾病的诊治水平显著提高,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张曦介绍,如果把造血干细胞比作种子,种子生长发芽、枝繁叶茂,最后形成森林,这片森林就是人体的造血系统。

  在他看来,过去,很多专家都把研究对象放在种子上,而忽略了土壤。土壤就是造血干细胞所处的微环境。

  他表示,白血病干细胞本身有耐药机制,而微环境还会庇护它耐药,相当于微环境给它形成了一个“庇护所”,药物进不去,导致治疗困难。

  据悉,在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2项课题支持下,张曦和他的团队历经21年的艰苦攻关,从“微环境重塑”角度出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简单来说,我们主要是通过细胞因子调控和细胞治疗两个手段来进行预防和治疗。”他介绍,通过对微环境进行改造,让它从一个有利于白血病干细胞生长的环境,调控成一个抑制它生长的环境,从而逆转白血病耐药性。与此同时,让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并发症降低,比如排斥反应等,增加移植的安全性,双管齐下,整体提高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

  目前,项目组完成了基于“微环境重塑”的难治性白血病国内最大规模病例诊治,共计4077例,两年总生存率提高21.5%,临床治愈率65.1%。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