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审计法的决定,其中,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法律地位首次得以明确。新修改的审计法不仅让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上升到法律层面,也让“生态账”这个新名词越发耳熟能详。
我国地大物博、环境多样,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究竟怎么审,内容和重点分别是什么?摸清生态家底和其他审计相比,区别在哪里,难点又是什么?
“主要就是回答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类自然资源是多了还是少了,生态环境是好了还是坏了。”记者在与审计人员交流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除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还有生态环保资金审计和生态文明重大政策措施专项审计。
特别是围绕领导干部开展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根据部署,依法监督领导干部任期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最终给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的等级评价。这是一项理论、制度创新,既有利于事前预警,也有利于实现事后追责。自2017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全面实施以来,全国审计机关共实施审计项目8400余个,涉及领导干部逾1.24万人。
新事物带来新挑战。核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棘手事情,比如数据基础不完善怎么解决?发现同一块地既是耕地又是林地怎么办?地方或主管部门出具的80%森林覆盖率如何进行量算?
专业事必需专业器。面对新问题,审计人员将新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分析广泛运用到工作当中:卫星影像、空间遥感,无人机高空观测等“黑科技”闪亮登场。在此基础上,审计机关还会引入独立权威的第三方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复核,从而确保审计结果全面、真实、准确、客观和公允。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认为,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写入法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引导地方党政负责人调整自己的政绩观,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兼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打造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平衡的格局。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