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以“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为主题的重庆市2021年“高校生态文化周”正式拉开帷幕。
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全市22个区县69所高校的众多学生将参与其中。除了重庆大学A区将举行开幕式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青年宣讲大赛决赛、“发言人来了”——环保微宣讲进高校、“以案释法”生态环保案例分享会、低碳主题报告会、闭幕式等系列活动外,各区县还会选择辖区内一所高校作为本地分会场,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联动举办高校“生态文化周”活动,开展各具特色的环保宣传展示和实践体验活动。
为了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节能减排,在“高校生态文化周”开幕式活动当天将实现全程无纸化,那么活动参与人员将如何得知会议内容、参阅会议材料呢?
“活动现场将提供会议议程等材料的二维码,参会人员自行扫码知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邦平介绍,活动现场也不用彩旗“造势”,以减少物料使用。此外,提倡绿色出行,鼓励参与人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不仅如此,在整个活动期间,我们将采取一定的方式,实现重庆大学A区内相关活动的碳中和。”王邦平介绍,碳中和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通过计算某段时期内交通、运输、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或购买经认证的碳减排量(CCER)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抵消掉,从而达到零排放的目的。
为此,活动主办方特意邀请了中国船级社对将在重庆大学A区举办的各项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进行了测算。
“经过测算,在重庆大学A区举办的各项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2.521吨二氧化碳当量。”王邦平介绍,对大型活动进行碳中和,可以在保证大型活动顺利、高水准地完成承办工作的前提条件下,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次“高校生态文化周”,主办方将通过购买重庆市“碳惠通”生态价值实现碳中和。
“我们将通过在广阳岛岛内碳汇造林项目来实现此次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中和。”王邦平介绍,倡导大型活动“碳中和”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务实行动,通过大型活动“碳中和”示范,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碳中和理论,倡导公众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和实现碳中和的低碳理念,有利于公众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促进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