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不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或学校育人特点的校本课程,构建起一体化、全覆盖、特色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与历史使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在充分认识和把握“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特优势。
在理论阐释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师生正确认识、理解、研究传统文化。一方面,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另一方面,在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深度阐释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深挖其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及人文精神中的育人要素,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此外,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过程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守正创新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提供高质量的理论资源供给。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不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或学校育人特点的校本课程,构建起一体化、全覆盖、特色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作用,深度挖掘其他各门课程独特的涵育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体化、全景化、多维度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价值引领上的融合贯通。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和感召力,使青年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完善、家国情怀的培育以及政治素养的增强,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青年一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用契合民族特色、时代特点、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的文化元素和语言范式,借助适宜的载体去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激活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高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发展需要,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大思政课”善用之,通过经典诵读、博物馆观展、民俗文化体验、传统礼仪展示、文艺作品创作、社会服务等形式丰富第二课堂育人渠道。要教育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社会实践中丰富传统文化精髓的当代表达形式,在与时俱进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成果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激励青年在传承、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保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灿烂的时代光芒。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