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一条是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需要积极探索主体融合、内容融合、机制融合的途径和载体,以联合体党建催育社会共治圈,以服务型党建催育公共服务圈,以沉浸式党建催育群众自治圈,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探索主体融合,以联合体党建催育社会共治圈。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主体融合,要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全面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一是“镇街吹哨,部门报到”。高位推动区域化党建,明确驻地单位党建工作年度考核时镇街评价的权重,发挥并规范镇街党组织轴心作用,强化驻地单位党组织协同作用。完善镇街与驻地机关、学校、“两新组织”、国企等推进组织联建、服务联办、工作联动的长效机制,构建以镇街党组织为核心,社区组织、驻地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广大群众等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健全“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在职党员管理新机制,建立登记备案、沟通联系、激励约束等制度,推动在职党员常态化进社区。丰富党建指导、政策宣传、纠纷调处、扶贫济困等党员志愿服务形式,充实社区力量,带动社会参与,为社区治理赋能助力。三是“农村吹哨,城市报到”。探索城乡党组织联建机制,采取同过主题党日、跟班锻炼、结对帮带等形式,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引领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的水平,增强领导干部一线意识和服务能力,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治理一体化。
探索内容融合,以服务型党建催育公共服务圈。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内容融合,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加快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切实把群众的事情办好。一是延伸服务,始终紧贴群众需求。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延伸服务半径,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构建全面覆盖、灵活高效的基层组织服务体系,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整合服务资源,以党员干部为骨干建强服务队伍,以社会组织为依托激活社会力量。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搭建“党群服务站”“十五分钟服务圈”等平台,推行项目化、一站式、菜单式、代理式等多元便捷精细的服务模式,及时就地解决群众诉求。二是延时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探索创新“8+8+8”全天候服务模式,将每日24小时分成3个时段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其中,第一个时段是工作日的8小时,主要提供综合治理、民政社保、老幼托管等一站式便民惠民服务。第二个时段是工作时间前后的8小时,主要提供快递代收、趣缘活动、全民健身、文化沙龙等有温度的服务项目。第三个时段为夜间8小时,主要提供物业巡逻、网格值守等保障服务。三是智慧服务,高效满足群众需求。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推动党建、政务、城管等信息平台的多网联动和数据共享。建立基层治理智慧化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住宅小区数据采集标准、数据管理标准、数据治理标准及平台系统协议规范。
探索机制融合,以沉浸式党建催育群众自治圈。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机制融合,要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以党组织为领导、村(居)委会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实现组织吸纳与组织动员,培育公众参与和民主协商。一是在城市小区中以“红色物业”引领小区自治。构建“社区党委(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的组织体系,组织各类主体直接就地民主议事、协商自治。因地制宜采取建立单独党组织、联合党组织、行业党组织、区域型党组织、临时党组织,发展党员,交叉任职,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党员招募等形式,推进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和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二是在村民小组中以“小组党建”引领小组自治。通过把党组织建在村民小组上,带动村民小组自治、院落自治。积极探索“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联动治理机制,将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从行政村延伸至村民小组。三是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制度化建设。完善听评会制度,围绕村居重大事务和群众关注问题,由党组织牵头召开听评会,“两代表一委员”、党员群众代表、驻地单位代表等共同商议。完善党员群众评议制度,通过设置群众评议箱、随机走访、监督员专报等,收集社情民意,考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本文为市社科规划项目:2021ZDZK1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