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熊发成(右)与村民在田里吼唱薅秧歌。曹锋\摄 |
“上下田多如历级,往来人尽乐深耕,游踪好是清和候,坐听秧歌处处声。”薅秧歌是梁平区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端午前后,清代诗人吴承礼描写老家薅秧时的盛景,就会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当下。
“田里秧苗青,坡上麦子黄;阳雀声声叫,薅秧割麦忙。”芒种前后正是秧苗分蘖关键时期,也是薅秧时节。薅秧实则帮助秧苗除杂松泥,促使根系发达分蘖更多,生长更快,以获得更好的收成。在我的老家蟠龙山上,乡亲们还把薅秧呼为“吼龙”,三人以上才能吼唱,目的在于把稻飞虱等害虫赶走。
“秧苗中间稗子多,扯了一窝又一窝;薅秧活路实在苦,幺妹快来对秧歌。”
“大田薅秧行对行,吓得秧鸡跑得忙;叫声秧鸡你莫跑,一起来把秧歌唱。”
家住金城寨下的薅秧歌传承人熊发成,任过多年的村支书,回忆起年轻时对唱薅秧歌时的盛况,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说,薅秧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排成一排,从田的一头走向另一头。每每这时,高昂的薅秧歌声总会此起彼伏、回荡田野。
“薅秧要薅五寸深,莫在田中打水浑;一时偷懒是小事,会误庄稼一年春。”
“歇了气来就起身,莫把地下坐个坑;蟠龙本是好地方,坐断龙脉草不生。”
薅秧歌歌词内容形象生动,情感淳朴,意境美妙,生活气息浓郁。熊发成介绍说,薅秧歌没有现成曲谱,全靠民间口传心授或耳濡目染来传承,一般由七言四句组成一个曲调,分为高腔和平腔,山区多为高腔,节奏自由、曲调高亢、腔幅宽大;平坝多为平腔,节奏规整、音域较窄,婉转悠扬。
地处川渝交界处的新盛镇,其薅秧歌则别具一格,调式灵活多变,听来韵味绵长、如痴如醉。朋友汪茂文是新盛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高兴之余立马就给我们来了一段加长版的薅秧歌:
“大田薅秧行对行,薅来薅去无心肠,既要弯腰扯稗子,又要抬头瞄娇娘,好想和妹搭个白,又怕别人说短长。心慌意乱出了错,留下稗子扯了秧。幺妹抬头来张望,郎把小脸对她扬。幺妹打个抿嘴笑,喜得小郎心欢畅。从此牵肠又挂肚,一点相思悠悠长。”
在梁山灯戏传承人张和平眼中,梁山灯戏的主要声腔“胖筒筒”灯弦腔,就出自薅秧歌,外地人称“梁山调”。
始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梁山灯戏,起源于民间“玩灯”和“秧歌戏”,且各取最后一字曰“灯戏”。每年端午前后的田间地头,农人总会一边薅秧一边唱秧歌戏,以此抒发感情、缓解疲劳。秧歌戏中薅秧歌的骨干腔调,就是梁山灯戏“胖筒筒”灯弦腔的原胚。
话语间,张和平就给我演奏起了梁山灯戏特有的伴奏乐器“胖筒筒”。“胖筒筒”形似中胡,其声音浑厚而低沉,与薅秧歌里面众人唱和的“啰啰哩哩啰”有着惊人的相似。
作为薅秧歌的延伸,梁山灯戏凭借优美的旋律、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而广为流传,还渗透融合到湖南花鼓戏等10多个省市及数百个县的地方剧种的音乐中,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如今实现科学种田,故乡的秧田不再薅秧。但端午这天,汪茂文所创编的《薅秧情歌》总会登上舞台,进行活态传承,而梁山灯戏、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等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独具巴渝风情的民间音乐,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延续,市民群众在传统节日里尽享传统文化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