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局面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厚植为民情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要发挥融媒体的作用要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加快促进长江三峡地区特色流域生态经济发展
第014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奋力开创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局面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厚植为民情怀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要发挥融媒体的作用
要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
加快促进长江三峡地区特色流域生态经济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沿视角

加快促进长江三峡地区特色流域生态经济发展

谢菊 何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三峡水库是全国重要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区。长江三峡地区水系与山系互依互融,呈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流域的系统性,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破解长江三峡地区环境约束下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困境,实现移民安稳与脱贫巩固,确保国家淡水资源安全和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既是重大生态问题、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重大社会问题、重大文化问题。我们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力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加快促进长江三峡地区特色流域生态经济发展。

  保持长江三峡地区的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统筹考虑长江三峡地区的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努力保持长江三峡地区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定量评估长江三峡地区的水资源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完善国家层面、省市级层面、流域层面、横向层面、企业层面的立体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市场机制和财政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长江三峡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稳定投入来源的具体办法。

  建设独具特色的长江三峡世界级旅游品牌。依托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高峡平湖”三大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长江三峡世界级旅游品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启动长江三峡国家公园建设,发挥好国家公园在保护、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五个方面的独特功能。以河流、铁路、国(省)道、旅游沿线等交通干线为载体,推进流域水土保持林、水库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特用林、天然阔叶林、城乡绿化林和生物防火林的建设,根据不同生态区、不同海拔进行植物配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景观价值。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生态产业化。立足秦巴山脉、武陵山脉特色山林资源,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造具有“三峡”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三峡”绿色品牌。利用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发展蔬菜、柑橘、肉制品、调料品等精深加工业;依托天麻、大黄、川牛膝、太白贝母、木香等中药材,发展中药提取、中药制剂等生物医药产业和以中药材为原材料的保健品产业。构建智慧三峡平台,推进信息化与城乡建设的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特色产品的精准营销。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合理引导有条件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因地制宜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和水、电、路、气、房与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建设;根据地形地貌特征,体现新村建筑的层次感,在突出新村整齐性的前提下彰显个性;合理利用木礧子、石碾、风车、竹筛等农耕文化物态,分享乡村旅游潮带来的财富机会,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要素,着力构筑环境景观的异质性和乡镇形态的多样性;将长江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恢复民族特色浓郁的风情古镇,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补短板强弱项促转型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三峡库区是治理消落带、泥沙淤积、水面漂浮物、农业面源污染等的绝佳试验场,扶持环保综合服务、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技术装备三大领域的环保龙头企业,培育污水和污泥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理、环境仪器仪表及环境修复、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再制造等七大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环保交易、管理咨询、环保运营等环保服务产业,推进工业园区上中下游产业链、水电气热联供、基础设施配套、物流配送服务、生产生活环保生态管理的一体化。依托长江三峡地区丰富的水力资源、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以及开州区的天然气、涪陵区的页岩气资源,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靠、保障有力的能源体系,统筹利用“绿色能源”“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在能源格局中的占比。

  构建长江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编制好长江三峡地区特色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做好与已有相关规划的衔接,使之发挥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中的重要作用。规划应着力突出:发挥好长江干流和众多支流的作用,突出流域特色;注重水源涵养与环境保护,突出生态特色;注重各区县的资源禀赋,突出差异特色;注重各区县的联动发展,突出协同特色;注重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分区,突出主体功能特色。统筹长江三峡地区的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移民安稳、乡村振兴等,实现长江三峡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标本兼治、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从而构建长江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作者谢菊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何伟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ZDA090阶段性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