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提升是重庆发展的最强动力,因此,重庆日报这两年也把城市更新作为主题宣传的重点。近年来,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积极响应民生需求,聚焦老旧小区城市化问题,启动了邢家桥社区安置房综合整治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庆日报进行了持续的关注。邢家桥社区在硬件物理改造上已经迈出第一步,但从软件上进一步探索从城市更新物理改造到党的建设、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升级、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仍需要继续发力。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的战斗力。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栖息的共同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邢家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全面领导深深植根于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新时代党的城市工作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中,打造了“党建引领,六桥同治”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样版,实现了“党建有力量、治理有成效、群众有收获”。尤其是在社区安置房整治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网格党建,深化党员“四亮四得”,成立党员工作组,负责做好整治宣传和解释工作,为做好安置房整治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户人家的主心骨。实践充分证明,在城市更新行动与基层治理实践中,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能不断筑牢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的坚实根基。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建设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涉及民生福祉、人心向背,是群众愿望强烈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邢家桥社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真心走访促和谐,以真情服务聚民心,成功完成了488套安置房整治工程,居民对整治工程的支持率从最初的23%,上升到99.4%,最终达到100%,极大改善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城市工作基层治理的一把“金钥匙”。邢家桥社区在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实践中要继续用好这把“金钥匙”,深入实施“四色四事”工作法,尊重、倾听居民心声,充分发挥居民潜在动能和内生动力,提升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切实提高居民群众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让城市更新更加贴近居民群众新需要、满足居民群众新期待。
三是坚持协同配合,充分遵循城市发展与社会治理的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对做好城市社区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主体多元、观念多元、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等诸多困难,邢家桥社区迎难而上,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为理念,以安全性、功能性、实用性、观赏性、经济性为原则,进行社区安置房整治。同时,也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千言万语、千磨万磨,针对每家每户各式各样的需求,“一户一策”地进行调整,把党的领导、依法治理与基层民主治理结合起来,群策群力,逐步化解整治困难。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邢家桥社区没有单兵突进,不搞简单复制,而是协同作战,尊重发展规律,大力提升了城市功能与品质。
四是坚持正面宣传,主流媒体服务基层治理大有作为。重庆日报坚持党报姓党、政治家办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城市提升,关注基层治理,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从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和智力支撑。从2019年11月份开始,重庆日报相继推出了《一位社区党委书记和1422人的安居梦》《谢兰为什么能》等一系列报道之后,一直在关注邢家桥社区建设,通过记者持续蹲点采访,推出了一系列引发社会热烈反响的新闻报道,生动展现了城市基层治理的热点、难点与痛点,深情展示了基层党员的初心、使命与担当。持续的宣传不仅推动了社区整治工程的进度,而且在报道中参与的20多名记者都深切地体验到了基层社区工作的困难,成为践行“四力”的生动案例。
设立理论调研基地是重庆日报打造“新时代精品党报”,建设新型智库,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探索,也是做好对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工作的有效尝试。重庆日报(两江新区)理论调研基地设立后,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持续关注邢家桥社区城市更新行动与基层治理最新发展情况,进一步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二是要充分发挥党报集智聚力的优势,借智专家赋能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三是要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
(作者系重庆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