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的传奇“铁二代”的相思豆冬日温度马鞍城 守城全靠石头人那碗咸菜面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二叔的传奇
“铁二代”的相思豆
冬日温度
马鞍城 守城全靠石头人
那碗咸菜面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1 月 3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理重庆

马鞍城 守城全靠石头人

吴凤连

  “马鞍城马鞍城,整块石头一座城,守城全靠石头人,人是石头,石头亦是人。”因这首民谣,马鞍城这些年引得四方游客接踵而至。为揭秘这首民谣的起源,我慕名去了趟马鞍城。

  据《酉阳州志》记载:“在州西二百里,龚滩之北,山椒有双峰,远望似马鞍,故名马鞍城。”从酉阳县城出发,西行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便到龚滩古镇。进镇举目远望,四周山峰的最高处便是马鞍城,从古镇沿盘山公路可直达马鞍城脚下。

  一路上人声鼎沸,小车如鲫,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有卖小吃的。咸淡适宜的卤豆干,吃一块,唇齿生津,满嘴喷香;洁如玉、软如棉的糯酥食,吃两块,入口化渣,甜透心窝。

  有耍三棒鼓的。一人打鼓,两人敲锣,三人说唱,四人抛刀。咚、咚、咚,锵、锵、锵,一阵开场锣鼓,三个女人说唱开来:“土家三棒鼓啊,说起有眉目,花鼓本是那苏家出啊,它流传、流传啊到江湖。”四个头戴布帕、身穿对襟花褂的艺人将三个女人围成一圈,十几把明晃晃的尖刀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一时间刀光闪闪,险相环生,惹得游人大声尖叫。

  还有唱面具阳戏的。四个手握长枪、戴着鬼脸、身着长袍的艺人边打边唱:“二马连环架山坡,前面对战二娇娥。你问我的名和姓,张世太来张世平。快把你名姓说与我,我枪儿不挑无名人。”打着打着,一艺人忽地摔个大跟头,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来到马鞍城脚下。七十多岁、身板硬朗的罗姓老伯,听说我要打听民谣的来历,背起竹篾背篓,装上矿泉水、核桃、花生,自告奋勇要带我上山去。

  罗老伯十分健谈,说马鞍城最大的特点就是石头能养万物。他指着路边一棵盘踞在一块大石头上的大树说:“你看这棵大树少说也有几百岁,整个树根扎在一块石头里,根抱着石头,石头抱着根,几百年全靠石头养活。那马鞍城主峰石洞里还有一汪四季流淌的山泉,这方圆数里大大小小的村寨,哪一个人没饮过那山顶上的清泉水?”

  越往上走山坡越陡,山路旁石缝里不时窜出一枝枝洁白的百合,举着高高的茎秆,笑意盈盈,频频点头。齐腰深的草木异常茂盛,一嘟噜一嘟噜的火棘果压弯了枝条,一串串鲜红欲滴的覆盆子十分亮眼,一棵棵肥胖的蒲扇状野蕨菜摇头晃脑。快要登顶时,一座宏大的石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雄视四方,颇有一柱擎天的气势。登临顶峰,群峰连绵,天高地阔,山风浩荡,白云游走,乌江、阿蓬江似两条绿色的带子尽收眼底。罗老伯拉着我往山下看:“你看这马鞍城东西南三面都是绝壁,只有北面有一条小径通往山顶,此城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又称铁围城。”罗老伯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一个“石娃镇道”的传说。山顶上一对拍婚纱照的新人也走过来,大家聚在一起听热闹。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支军队趁夜色攻打马鞍城,可每次冲锋到半路时,总是跳出一个巨大的石娃,镇守在小径中央,任凭士兵刀砍火烧,使尽各种办法,石娃都纹丝不动。士兵们想从石娃的身上攀爬过去,可石娃迎风一晃,立马长高长大,真是一娃当关,万夫莫开。后来,敌军中的一位道士看出了其中的玄机,原来这石娃是山脚下的一块大石头幻化而成,这块大石头白天睡觉,晚上就变成石娃飞身上山,镇守道口。于是,这位道士在大石头白天睡觉的时候,请来了一位石匠,在大石头的身上凿了个洞,一时血液四溅,喷涌成河,把整个山脚都染红了。守城将士眼看石娃的血液将要流尽,纷纷跳下悬崖,将他们的鲜血注入石娃体内,将他们的身体和石娃融为一体。人是石头,石头亦是人。石娃得到血液补充,迅速复活,乘势一举歼灭敌军。

  罗老伯笑着对我说:“马鞍城当年惊天动地的厮杀声早已消散,现在远看整座山峰就是一尊石娃,一尊孔武有力的娃,一尊俊朗秀丽的娃,一尊笑迎八方游客的娃。”

  跟着罗老伯下山。走了一段路,回转身来,看到山顶上的那对新人还在远远地向我们招手。罗老伯把双手放在嘴边拢成喇叭状,大声对他俩喊:“祝你们早生贵子,也生个白白胖胖的娃,就像这马鞍城的大石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