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流淌着昆虫世界的浪漫把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有趣跟着科学顽童回到知识的源头成为母亲
第024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字里行间流淌着昆虫世界的浪漫
把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有趣
跟着科学顽童回到知识的源头
成为母亲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1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为母亲
——与孩子共读《彼得·潘》
瞿庭涓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是可以让两代人共读,并且都能充盈内心的。《彼得·潘》就是这样的作品。

  “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只有一个例外。”这是童话开篇的第一句话。做完作业、窝在铺盖里翻着《彼得·潘》的女儿,冲我说了一句:“我也想像彼得·潘一样永远不长大。”

  她开始滔滔不绝地讲彼得·潘带着温迪姐弟几个学会了飞,他们飞到乌有岛,岛上有可以发光的小仙女,有肚子里装着闹钟的大鳄鱼,有拿着斧头的虎莲公主,有装着铁钩假手臂的海盗胡克。

  她兴奋地讲述着,好像她和彼得·潘、温迪一样,在呼啦呼啦地勇敢探险。

  合上书熄灯睡觉时,女儿看着窗外问了一句:“今天彼得·潘会来带我去乌有岛吗?”

  我像书中的达林太太一样,把稀奇古怪的东西收藏起来,把乱七八糟的物品归回原处,把调皮的念头和不好的脾气折叠得很小很小,让平和纯净的思想像新衣服一样摆在最上面,然后跟她说:“放心,彼得·潘会来的。”

  彼得·潘,在西方世界里无人不知,他满口珍珠般的乳牙,穿一身树叶树浆做成的衣服,不肯长大,成为永恒童年和永无止境探险精神的象征。

  在英语大字典里,“彼得·潘”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收录。写出这个故事的,是英国剧作家、小说家詹姆斯·巴里(1860-1937)。他出生于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纺织工人家庭,从事过新闻工作,当过安德鲁大学校长、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

  “彼得·潘”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他1902年的小说《小白鸟》中,1904年他完成剧本《彼得·潘》并发表,当年年底首次在伦敦公演,引起轰动。

  1911年小说《彼得·潘》出版,随后被译成多种文字飞向世界,赢得了各国读者的喜爱。中国最早的译者当中,就有梁实秋。

  再后来,我们陆续看到了以《彼得·潘》为蓝本改编的电影,比如1991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铁钩船长》、2002年迪士尼的《重返梦幻岛》、2003年环球影业的《小飞侠彼得·潘》。

  热爱还没结束。2006年,英国政府斥资三千万英镑,请三千名作家续写《彼得·潘》,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麦考琳被选中写出了官方续集《重返梦幻岛》。

  女儿熟睡后,我在灯下翻看这本书,满篇看到的却是“成为母亲”的主题。

  彼得·潘为什么要从家里逃出来,去伦敦的肯辛顿公园游荡?他为什么去到乌有岛,成为一群被大人丢弃的孩子们的队长?他为什么那么害怕长大,讨厌成人的模样?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被母亲遗弃了。他到处玩耍,游荡了很长时间,以为母亲会一直敞开窗户等他,结果他想要回家的时候,却发现“有一个小男孩躺在我的床上,窗户也被关严实了,我的母亲早就把我忘了”。

  他带了小女孩温迪回乌有岛当大家的母亲,温迪就像她的母亲达林太太一样,给大家缝补衣服,跟孩子们玩游戏,照顾他们吃饭睡觉,给他们讲故事,告诉他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她甚至真的像一个妥帖的母亲,能够第一个听到并分辨出房间外的脚步声。

  被遗弃的孩子们在期待母亲、寻找母亲,甚至海盗们也在期待母亲、寻找母亲。每个人都在渴求一种安宁,能抚慰成长过程中的伤痛。

  孩子们的队长彼得·潘也是这样。

  彼得·潘知道温迪要回家以后,闹起了情绪。他吹了一会笛子,想表明自己毫不在乎。可事实上,他觉得忧郁而悲伤。为了让温迪不高兴,他决定不吃药,然后躺到了大床上,为了让温迪生气,他还有意不盖上被子。

  但是,知道温迪他们落入海盗胡克手里时,他勇敢又机智地去营救他们。英勇的小勇士在打败海盗胡克的那天晚上,“在梦里一直哭泣,温迪整夜把他拥在自己温暖的怀里。”母亲的力量才是勇气的来源。母亲,是让孩子长大的原因。

  最后一章“温迪长大以后”,是作者詹姆斯·巴里后来加上去的。

  这一章意味深长。离开童年后,温迪按照成人的模式很快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女儿。温迪成了妈妈,跟她一起长大的同伴有的成了火车司机,有的成了勋爵,有的成了法官。

  温迪长大了,不能飞了。她的女儿简、她女儿的女儿玛格丽特,却还可以跟彼得·潘一起飞,飞往乌有岛。

  每一个小女孩都成为了彼得·潘的母亲。

  结尾,彼得·潘永远在忘记,忘记温迪,忘记胡克海盗,忘记小仙女小叮当,忘记曾经的难过和喜欢,忘记曾经的约定,一个人没心没肺地快乐地活着。

  《彼得·潘》塑造了一个个丰富的人物形象,让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思考童年与成长,让一个母亲去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好最重要的角色。

  《彼得·潘》有荒诞幻想,也有神仙故事,有惊险情节,也有细腻心理。詹姆斯·巴里就像英国传统的纺织工人,把一段段小哲理纺织在一个小小的故事里。

  它既像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马戏,又像一首充满母爱力量的交响曲,让人震撼且回味无穷。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