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将野外考察发现用清新、朴实、童趣的语言表达出来,文字有画面、有声音、有思绪、有诗意,这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历久弥新的重要因素。”1月17日,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昆虫记》共10卷,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近日入选“百本好书送你读”活动第十期送读图书。作为该活动荐书专家,李元胜结合自己20年记录、书写昆虫的经历,评析了该书的精彩之处,讲述了自然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鼓舞青少年探索未知世界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欢唱。”很多读者因中学课文《蝉》中诗一样的描写而知道了法布尔,知道了《昆虫记》。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耗尽一生光阴观察研究昆虫的人,出生于贫寒农家。
1823年,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一个村庄。他靠刻苦自学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但并未得到法国教育界、科学界权威的认可,只好屈就中学教职,以微薄薪金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教书之余,他对昆虫进行细心观察研究。
李元胜说,法布尔对生命、自然、孩子的爱融为一体,构成《昆虫记》基调。读者可从中感受到生命昂扬、活泼、富有诗意的状态,这是《昆虫记》被誉为“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的原因。
李元胜介绍,法布尔不仅仅是一个安静的考察者、记录者,他还开展过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实验,一些推断领先于同时代学者。
如,法布尔通过实验发现,只要装雌性天蚕蛾的容器不密封,那么雄蛾就能找到它;假若将雌蛾放进密封的盒子或者玻璃瓶中,雄蛾便失去目标了。他推断,雄蛾凭借气味找到雌蛾,这表明雌蛾散发着某种能引诱雄蛾的化学物质。
在此后大约一个世纪里,大部分科学家怀疑那种物质的存在。直到1959年,德国科学家阿道夫·布特南特才通过研究锁定了让雄蛾们趋之若鹜的东西——蚕蛾性诱醇。之后,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与蚕蛾性诱醇类似的东西。
谈起为何向读者推荐本书,李元胜说:“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生物信息、珍贵的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鼓舞青少年要有探索未知世界的野心和雄心。”
博物学和文学完美融合
像诗人一般感受和表达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记述每一种微小生命的生活细节时,从不吝于表达他的惊奇与感动,这让读者迅速沉浸在他营造的浪漫世界中。
他在描述蟋蟀时感叹道:“我的确听不出还有什么昆虫的鸣唱,能有意大利蟋蟀的鸣唱那么优美清亮。”
他将蝉比作歌唱家:“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
大孔雀蝶在作者笔下更加迷人:“它是欧洲最大的蝴蝶,穿着栗色天鹅绒外衣,系着白色皮毛领带。”
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法国著名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称赞法布尔:“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像诗人一般地去感受和表达。”
“《昆虫记》字里行间流淌着昆虫世界的浪漫。”李元胜说,法布尔为科学考察文章创造了一种最能让人身临其境的清新文体,令读者读后发出会心微笑。在这一文体中,博物学和文学形成了非常好的互动和融合。
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也有着鲜明特点。李元胜指出,法布尔总是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他用干净天真的眼光,不带任何偏见和成见地去观察昆虫,不受同时代科学发现和理论的束缚。
“法布尔把昆虫看作独立的生命,只是客观记录他看到的细节,《昆虫记》中50%以上的内容是这些‘干货’。”李元胜说。
开展自然教育
用心呵护人类共同家园
和法拉尔一样,李元胜也是一位诗人,并致力于将在野外观察记录的生物信息转换成适合生物圈以外的人爱看的文学内容。
2000年李元胜对野外考察感兴趣后,写下了很多关于昆虫的散文、随笔、考察笔记,并出版了《昆虫之美》等图书。预计本月底,他的新作《李元胜野外考察笔记系列:旷野的诗意》将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年,他还计划赴江津四面山等地进行考察,深入感知和记录大自然的魅力。
为何如此痴迷大自然?李元胜说:“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不仅慷慨地供给着物质,也给人以精神慰藉。其中,昆虫是造物者最精巧、最大胆、最放肆的设计,将昆虫放大后,你会感到它比科幻片里的外星人还要令人震撼。”
李元胜表示,自然教育是构成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石,要让青少年学会用心呵护自然之美。
据悉,开展自然教育已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已印发《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体系,全国50%以上青少年参与森林研学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