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胜利乡地处高寒山区,境内无河流、少泉水,加之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漏斗、裂隙、溶洞溶坑星罗棋布,降雨难以形成较大地表径流,雨水资源可利用率低,水利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是巫溪县内缺水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且水质较差。该县经过多次勘察论证,决定以附近红池坝深层地下水为水源,由文峰水厂经隧道通过引水和提水,再经胜利水厂净化消毒处理,彻底解决龙狮、堑场等7个村、1万余名群众的饮水问题。
前些年,巫溪县也曾把解决高山区群众饮水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但因民贫、县困,县财政保基本运行都困难,通水之事就被搁置下来。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巫溪县把解决群众用水当作最大的民生实事之一,不断争取各方支持,下定决心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
2018年11月,胜利乡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正式动工。设计方案、勘测线路、铺设管道、建设提水点……一项项工作在大山中干起来都十分困难。取水点比胜利乡的海拔低,需要几次提水,才能将水引上山。管道要穿越数座大山、沟壑,甚至要多次从悬崖上方穿过,工人们只能肩抬背扛、徒步攀登,将沉重的水管运上山来。
2019年9月4日,一条长达44公里的引水管道,从文峰镇、塘坊镇穿山越岭,让一股清泉向胜利乡奔涌而来。这一引水工程的正式通水运行,彻底解决了胜利乡缺水问题。
这一年,在地处巫溪东部的通城片区、西部的尖山片区及北部的下堡片区,其他几个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到年底,一股股清流进村入户,不仅群众的生活用水得到了彻底解决,发展种植养殖业的生产用水也能保证,数万群众梦想成真。
“引水下山,提水上山,补齐短板。”巫溪县水利局局长谭仁和如是说。近几年,巫溪县水利人一直奔忙在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难题的路上,仅2019年,县里就投入了1.7亿元,采取跨流域调水、长距离引水、高扬程提水等方式,建成巩固提升工程250处,实现农村集中供水率91%、自来水普及率81%,全面完成了全县贫困人口和所有农村人口的饮水达标论证。
贫困群众护水管
饮水工程建好后,要确保群众长期稳定吃上放心水,管理是关键。
上磺镇石峰村,由“大石”“高峰”两个村合并而成。地如其名,该村海拔从800到1400米左右,近7平方公里的土地高山林立,1800余名群众散布在各个山坳之中。
历史上,这两个村庄群众饮水主要靠集蓄山泉水和雨水,供水保证率极低。缺水严重时,村民因为争夺水源,多次引发争执。2018年到2019年,巫溪县为解决石峰村至城厢镇花栗片区7000余人的饮水问题,采取三级提水方式引水到村,2019年10月工程完工。与此同时,一套崭新的管护方式也在这两个高山村实行开来。家家户户装上了智能化水表,实行了预付充卡用水;各片区成立了供水协会,落实了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各村还安排两名贫困群众担任水管员,从事公益性管水工作,专门负责主管道的运行维护管理;对支管道的维护,则实行用水户“三户联管”或“五户联管”的相互监管制度。
石峰村通自来水后,因海拔高、坡度大、管线长,为防止水管出现渗漏、破裂现象,贫困群众王良万被聘请担任水管员,每隔两天,他就要翻山越岭地巡查管线。如果大雨后滚落的山石砸破水管,他就要带上烫枪、钳子、生料带等工具,及时把破损处补好。若有更大的石头砸断管道,他还需背上更重的套丝机、扳手等器具,把断掉的管道接好。从事这项工作,王良万每月可增加1000元收入。
“我们这里山高,祖祖辈辈缺水。现在真没想到国家给我们这么高的地方通了水。我要是管不好,出现了断水情况,就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全村乡亲。”王良万说。
2019年,巫溪县出台了《巫溪县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在巫溪县水利局指导下,巫溪县的农村供水工程全部建立了管水组织,落实专人、制定制度,确保每个工程有人员、有措施、管到位。经培训,578名像王良万一样的水管员上了岗,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的维护管理、水质过滤净化和加药消毒有了专人负责,农村供水水质明显提升。巫溪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对供水人口少、所收水费不能维持运转的工程给予补助。
告别扁担,打开水龙头。从“靠天吃水”到“有水吃”再到吃上放心水,对于久为水困的巫溪人来说,这是一场梦想成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