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渝水的钟灵毓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的艺术家,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则对重庆的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7年8月,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用,机场集团决定组织一批高质量的艺术品提升候机人文环境。
前后历时一年多,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批作品形制大、水准高、主题统一、风格突出,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以这些作品为骨架,我们又与四川美术学院、华人当代美术馆、尚文斋画廊合作,编选了《巴山渝水入画图》美术作品集。
《巴山渝水入画图》的作者中,有晏济元、陈子庄、冯建吴、吴冠中、刘国枢、朱宣咸、李文信等耆老名宿,也有罗中立、庞茂琨、张杰、翁凯旋、侯宝川、毛峰、陈安健、黄山、傅舟等实力中坚,还有李川、尚天潇、王朝刚、包蕾等一批年轻新锐,群英荟萃。《巴山渝水入画图》的作品,既有宏幅巨制,也有斗方小品,都是用心用情绘制的艺术精品。如此众多的本土名家集中描绘大美重庆,殊为难得。我们力图用艺术的方式为巴山渝水立传,讴歌我们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
从创作主题上看,这些作品以“巴山渝水”为统摄,集中展现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其中,有展现三峡壮美的,如国画《夔门天下雄》、油画《高峡平湖叶正红》、雕塑《壮美三峡》;有展现都市风貌的,如版画《城市进行时》、水彩《山城小景》;有描摹古镇民居的,如国画《重庆古镇系列》、油画《龚滩古镇写生》《偏岩古镇》;有刻画田园乡村的,如国画《田埂十月》、油画《东溪品茗》《乡间》;还有描绘古迹名胜的,如国画《大足石刻》、油画《合川钓鱼城》、版画《红岩初夏》等。
从艺术特点上看,这些作品根植生活、博取众长、个性鲜明、大胆创新,形成了厚重多姿的整体风貌,比较恰当地处理好了同与不同的关系。有的师法自然,根植生活,如罗中立的《磨刀》、庞茂琨的《田园乡愁》、陈安健的《茶馆》系列、李文信的《盛夏》等,返朴还淳,浑然天成。有的个性鲜明,又兼收并蓄,如晏济元的《江峡秋意》,潇洒皴点;谭学楷的《巫峡烟云》,墨变渗化;刘表洪的《三峡烟云》,沉雄华滋;黄山的《千山鸣泉》,布局严谨;黄越的《乌江画廊百里春》,爽快秀逸。还有的突破创新,如雕塑《壮美三峡》,创造性地将铁画锻制与汉白玉雕刻、精密铸铜融合运用,成为既有国画笔墨韵味、又有雕塑立体峻美的金石画卷。
从内涵精神上看,这些作品形象地展现了重庆人的精神气质。重庆人的精神气质,在于百折不挠的刚毅。《三峡纤痕》中并无人物形象,但三峡纤夫的奋争不屈却跃然图上;《黄葛树》迎风昂首,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面对《傲雪图》,心中自然流淌出“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的旋律。重庆人的精神气质,在于豁达开朗的乐观。无论是《绿了车田乡》的袅袅炊烟、《巴渝田园》的晚风竹影,还是《山城朝晖》《腾飞畅达之城》的勃勃朝气、《出租屋》的盎然生意,乐观无处不在。重庆人的精神气质,还在于海纳百川的包容。这就好像浮雕《梦幻都市》,用长江、嘉陵江两组纽带作为载体,把分布在重庆两江四岸星罗棋布的数十余景融于一体;又如描绘重庆火锅的水彩《有朋自远方来》,把不同风味的各色食材置于一锅内,形成了麻辣烫鲜的独特风味。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在《巴山渝水入画图》的作品中,我们能看见这一方山水的滋养,能看见厚重人文的熏染,能看见前贤的遗风余韵,能看见艺术家的突破创新。
《巴山渝水入画图》画集的编辑出版中所进行的一切,更接近一次行为艺术的过程,有着多方面的内涵意蕴。
这是一次人文机场的建设实践。机场是独特而重要的公共艺术空间,艺术植入可以让高大冰冷的构筑物多一些温度,多一些美的熏陶,为旅客带来更愉悦的出行体验。
这是一次城市精神的艺术展示。重庆人的坚韧刚毅、负重自强、道义担当、豁达乐观、包容开放、创新突破的气质品格构成了系列作品的精神骨架和美学元素,这是重庆最具魅力的文化底色。
这是一次建构巴渝画派(三峡画派)的积极探索。从画集中的作品来看,虽然题材、风格、技法各不相同,但也体现了一些鲜明的集群性特征。现代交通通讯和院校教育条件下,画派的形成将更加看重画学思想、艺术追求的同向性。巴渝艺术家群体的壮大,巴渝文化底蕴的发掘,将为整个民族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这是一次公共艺术社会启蒙的实验。艺术是时代脉搏的先锋力量。1979年,中央美院袁运生在首都机场T1航站楼创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壁画,因第一次在国内公众壁画中表现人体,惹出轩然大波。这幅画也成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一个标志。同年,川美叶毓山以“春夏秋冬”为主题,为重庆长江大桥设计的一组人体雕塑也引起巨大的争议,这组雕塑也成为了重庆思想解放历程的见证。
新时代需要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进行公共空间的艺术表达传播,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更是责任。
(节选自《巴山渝水入画图·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