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情 川渝和诗以歌向远方重庆发布十条诗歌线路邀你体验诗画之美温故而知新 构建新诗三重美学用诗的语言,向世界讲述重庆精彩故事诗人不能成为社会和时代的“他者”用诗歌“长板”,繁荣重庆文化事业
第004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山水有情 川渝和诗以歌向远方
重庆发布十条诗歌线路邀你体验诗画之美
温故而知新 构建新诗三重美学
用诗的语言,向世界讲述重庆精彩故事
诗人不能成为社会和时代的“他者”
用诗歌“长板”,繁荣重庆文化事业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嘉宾访谈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
用诗歌“长板”,繁荣重庆文化事业

  “重庆是一个非常适合写诗的城市,也一直是全国闻名的诗歌重镇。我们要用好诗歌这块‘长板’,为重庆建设文化强市添砖加瓦。”11月7日,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参会嘉宾——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李元胜说,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为敏感的,往往能成为一种思想的最直接的表现。重庆是一个充满魔幻气质和诗意的山水城市,是一个非常适合写诗的城市。相比其他文学作品,诗歌是重庆文化的一块“长板”,在全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在这里留下了厚重的诗脉,抗战时期三千文化名流曾汇聚北碚,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庆诗坛更是多种流派和风格并存,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诗人,如傅天琳、李钢等人。时至今日,60后诗人还在继续写作,70后诗人群落已成为中坚力量,80后、90后诗人异军突起,进入全国诗歌读者的视野,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

  他表示,重庆有着非常好的诗歌传统和氛围,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也特别大,重庆要继续用好这块“长板”,用诗歌凝聚起发展的澎湃动力。

  李元胜认为,诗歌写作是一门严肃的技艺,和其他的艺术相比,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所依赖的材料——语言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人类生活,从某个角度看,就是一个巨大的语言运动,而诗歌写作,不仅代表着人类试图掌握这个运动的努力,更是语言运动的极限。

  “总的来说,每一代都会发展出自己的写作,所有的领域都是这样的。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表达的权利,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交接。”李元胜说。

  (本组稿件由记者韩毅采写,图片由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