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诗歌节开创历史先河,选择成渝两个城市共办,这是全国对川渝诗歌、巴蜀诗人的检阅,全国各地的诗人来到川渝,既是对我们巴蜀诗歌的肯定,也是对巴蜀诗歌进一步发展的鼓励。”11月7日,作为六届诗歌节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著名诗评家吕进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称。
吕进称,中国诗歌节走过的这15年,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最好的时代,从数量上看,这15年涌现了大量作品和新的青年诗人;从活动上看,全国性的、地方性的诗歌论坛、诗歌品鉴会等主题活动十分丰富;从国际影响力看,这15年中国新诗不断走向世界、拥抱世界,融入国际大视野,举办很多重大国际性活动,吸引了大量海外读者。
“在中国诗歌的版图上,川渝一直是一块发光之地。”吕进说,四川有深厚的文脉,是杜甫草堂的所在地,蜀人陈子昂、苏东坡、杨慎等都是大家。重庆的诗歌传统同样源远流长,“三峡是诗之峡,是一片诗的沃土,是杜甫诗歌生涯的高地,写下的430首夔州诗,占其创作总量的1/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家实体的新诗研究所诞生在重庆,已培养了近600个博士和硕士,充实了我国的现代诗学队伍。
当代诗歌创作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生关怀,对生命体验的关注;一种是社会关怀,对时代的关注。吕进认为,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历来崇尚家国为上,现在关注自我个人情绪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的少。其实诗面向社会,社会才会面向你;诗背向社会,社会就必然背对你。
“过于关注细小的私人的东西,正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说的——你的牙疼与我何关?真正的诗人要在诗歌表达中实现个人与一般、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在展现自己心灵秘密的同时,也要披露他人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诗人才不会被社会和时代视为‘他者’。”吕进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