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的书和她书中的战友们一曲脱贫的颂歌情定一碗酸辣面摄影
第007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二姐的书和她书中的战友们
一曲脱贫的颂歌
情定一碗酸辣面
摄影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艺评论 百年荣光

一曲脱贫的颂歌
——评报告文学《难忘是下庄》
李显福

  最近几年,不断读到各种媒体对于坚韧不拔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下庄人的报道,唯有《重庆日报》10月18日“两江潮”发表的黎延奎《难忘是下庄》,令我感佩、击节。

  在这篇近7000字的报告文学里,既有让人胆颤心惊、血脉偾张的场景,又有引人入胜、一探究竟的情节。质朴的文字冷峻地描摹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彰显了下庄人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矢志不渝的精神。通过这些情节和人物交错展现出时空变幻的场景,供读者联想、咀嚼,从而受到启迪、感染。

  通篇文章,作者像一个写意大师浓抹淡写,又像一个工笔专家精雕细凿,不管是对下庄的地域地貌、村民艰苦的生活,还是危险的施工现场、开拓者牺牲后的前赴后继,都严格遵循报告文学的规律,以事实为依据,不夸饰、不编造。第一人称手法在该文用得恰到好处,作者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第一次去下庄采访,“我”的见闻、体验随之展开,然后一直牵着读者的心。这些年,许多以“我”代入的报告文学或非虚构文学,作者不断写“我”,应写的主人公几乎成为陪衬,是为流弊。该文的“我”在文中则只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下庄的地理环境、人物活动、心理状况等,像电影镜头般真实地呈现出来,使读者犹如置身其中——

  在下庄,村民与外界联系的路只有两条,“当地人称的‘大路’——其实也就是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陡峭难行”;另一条路“有的路段就‘挂’在悬崖上,全靠揪着树藤爬行。有一段特别险,凿在绝壁上,宽不足尺,下临深渊,却没有护栏、铁链,哪怕是一根绳索的防护也没有。为了能顺利通过,村里的赤脚医生专门准备了葡萄糖针剂,现场敲开,一饮而尽。下庄人觉得葡萄糖是最好的稳心之物,喝了不会心慌气短。我是面贴绝壁,两手张开,抠着石缝,一点一点地挪过去的。村里人说,几乎每年都有人在那条路上丧命,连猴子都有被摔死的”。

  看这样的山道,和李白笔下的“蜀道难”有什么两样?它阻遏了下庄人祖祖辈辈的出行:“村里一位90多岁的小脚老太太,16岁嫁进村,就再没出去过”“村里唯一能快捷获取信息的只有老支书的一台小收音机”。村民没有见过摄像机、手机,有的甚至把作者肩扛的摄像机当成“火炮”,见到它就躲;村民招待客人的上等食物是自己家的腊肉加酱油——“酱油对这个偏远山村里的人来说是个很稀罕的调料”。

  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就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位于小三峡上游峡谷平定河、后溪河之间。神奇的地质变化成一个巨大的天坑,四周皆峭崖绝壁,坑底最低海拔200米,坑沿最高海拔1350米,坑底约1000亩的田土,供养着90多户村民。

  时间老人蹒跚的脚步走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三百多村民不甘于再这样封闭、贫穷下去,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拿着钢钎、铁锤,用生命向封锁祖辈的悬崖绝壁挑战。他们横下一条心,要开拓一条通向外界的大路,走出群山,掀掉千百年来压在头上的穷帽,拔掉祖辈代际相传的穷根,过上好日子!作者在着力铺陈、描摹之后,写出了提纲挈领的一句话:“下庄人既是在修筑一条通向外界的路,也是在为子孙后代寻找一条长远发展的出路。”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下庄人不会因为前面的人牺牲了就会退缩,而是前赴后继。当开凿山壁的黄会元被头顶上的岩石砸下牺牲后,其悲痛的老父亲对党支书毛相林说:“我们这个地方恁个苦寒,受了这么多年的苦,恁个多代人都想修路,只有共产党才带领我们修这个路。我们还是要努力一把,只添一把火,我们的公路通了,就能摆脱贫困了!”

  这句话代表了下庄人对修路、摘穷帽的坚韧不拔的精神。第二天一早,老支书黄会鸿就让两个儿子各自背着满满一背篼被子和粮食,到了修路工地。毛相林更是须臾不敢懈怠,尽管家里“妻子有病,女儿先天性白内障,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母亲”,但他一心扑在修路上。家里的农活没人干,“严重弱视的女儿正吃力地摸索着去地里挖红苕,患病的妻子也在撑着干家务”,毛相林好几天都没回家,在工地上忙前忙后,和村民一起抬石头,解决现场的施工问题。为买施工物资,他把老母亲千辛万苦攒下的700元养老钱贴进去了,又把妹妹放在家里准备买家具的3000元钱挪用了。有人善意提醒他:下庄的路,靠下庄的力量是修不通的。毛相林一听急了:“我就不信这个邪!”

  有了毛相林这样的带头人,有了党组织的根本保障,有了政府的支持,下庄人永不退缩,“历时7年,付出了6个人的生命代价,下庄村的公路终于修通”“不再封闭,有了电视、手机……”“路通了,影响发展的瓶颈被打破了。据此,下庄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火红”“公路修通后村里还考上了29个大学生。”

  面对下庄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深情地赞许:“下庄之路,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的示范之路。下庄之路,是奋斗拼搏,不等不靠的自强之路。”

  很多年前,曲波的《林海雪原》中生活在深山老林夹皮沟的老百姓有一句“火车一开,吃穿都来”,深刻表达了交通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意义。

  如今,下庄既是重庆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典范,又何尝不是神州大地广袤的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缩影?感谢作者黎延奎给读者呈现了这个真实的样本,为奋斗的下庄人谱写了一曲深情的颂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